一起“骑”遇深圳!世界级骑行城市,深圳这样建→

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04-25 15:26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一起“骑”遇深圳

4月25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张国宏介绍深圳休闲骑行道规划、建设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问。

图源:深圳发布

以“1+3+N”构建千公里骑行网络

张国宏介绍,深圳拥有260公里海岸线,拥有1016平方公里的蓝绿空间,有着“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空间格局。近年来,深圳全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全市公园总数达到1320个,各类步道总里程达到3600公里以上。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骑行、运动骑行已成为深受市民群众喜爱的户外运动和休闲游憩方式。目前,全市已贯通休闲骑行道100余公里,包括宝安固戍码头到福田红树林50公里的滨海休闲骑行道西段,西丽湖15公里休闲骑行道,光明科学城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20公里休闲骑行道、15公里盐田半山休闲骑行道等一批线路,深受广大市民和全国骑行爱好者欢迎。

立足独特山海资源,深圳利用现有的绿道、碧道、公园园路等慢行系统,大力推进休闲骑行道的规划建设。2025年3月,《深圳市休闲骑行道专项规划(2025—2035年)》《深圳市休闲骑行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两个文件发布,为深圳打造“全龄友好、全民共享、全域活力”的世界级骑行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撑。

图源:滨海宝安

根据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全市规划构建“1+3+N”的休闲骑行道体系。

“1”,即1条滨海骑行道,西起茅洲河口,东至大鹏鹿嘴,全长200公里,串联三湾(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一洋(伶仃洋)一河(深圳河)景观,打造融海岸自然、海滨活力、海边慢行的休闲活力骑行带。

“3”,即3个山海骑行大环,其中西部环线展现科创活力,中部环线融合都市繁华,东部环线彰显山海壮美,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百公里级的骑行大环。

“N”,即N个特色骑行环,因地制宜建设各自超20公里的环湖、沿河、穿林、绕城主题特色骑行环,串联重要城市节点、功能区块,连通大型绿廊、河流、水库、山体等自然景观。

张国宏介绍,到2035年,深圳将全面建成超1000公里的休闲骑行网络,实现“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的目标。

200公里滨海骑行道今年贯通

“建设千公里休闲骑行道,是深圳对市民的庄严承诺,也是深圳创新之城、活力之城的生动注解。”张国宏提到,以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为契机,深圳将通过以下举措,加快推进休闲骑行道建设的各项工作,与广大市民一起“骑”遇深圳。

一是加快贯通一批“山海cityride”示范线路。坚持生态优先的低扰动建设模式,“针灸式”缝合断点,2025年将基本贯通200公里的滨海骑行道,同时推进环石岩湖、环深圳水库、龙岗河、茅洲河等精品路线的建设,年底累计要建成休闲骑行道300公里,到2027年将基本形成700公里以上的骑行骨干网络。

二是持续完善骑行服务体系。坚持平赛结合、分级分类的原则,策划公路、山地、场地自行车等多元主题的骑行线路。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完善租车、维修、补给和休憩等服务功能,推进智慧导航、应急救援、赛事举办、团体预约等场景的应用,让市民享受更便捷、更安全、更舒心的骑行生活。

三是创新打造“骑行+”特色场景。强化骑行空间的复合功能,激活“骑行+商业”“骑行+赛事”“骑行+文旅”多元业态,串联重要的商圈、大型文体设施等消费聚集区域,融合购物、餐饮、娱乐等多元消费场景,打造名片级打卡点和驻足点,让“山海连城 骑乐无穷”成为深圳又一靓丽的城市名片。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高灵灵)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