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孕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他们独特的企业文化,也成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的生动注解。在“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全网征集之际,让我们听听这些“大厂”员工的看法。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
“‘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华为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在华为欧洲小镇附近开咖啡店的刘朝阳对记者说。
刘朝阳是湖南人,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深圳,很幸运地进了华为,在华为一共工作了近二十年。从华为出来后,几经折腾,“还是舍不得或者不习惯离开华为”,于是选择在华为欧洲小镇旁边开了一间咖啡店,顾客基本上是华为的员工。
他说,前些年网上曾有这么一张图广为流传:一架在“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痕累累的伊尔2轰炸机,坚韧地在空中飞翔。华为用这样一架飞机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并在这张图上配上了一句话: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难。
“这句话很能触动我。”刘朝阳回忆,他记忆最深的一场“实战”,是参与一个黑龙江机房项目的交付。为解决交付数量大、交付期短、运输路途远、任务紧等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团队连续奋战几个月,对关键部件、重点厂家进行合理计划,蹲点督导,理顺各生产环节问题,保证了机房项目合理有序分批发货,确保了机房及时交付一线。那一次,他开始真切体会到“皮糙肉厚”的含义——不是麻木,而是对失败的零容忍。
离开华为时,刘朝阳带走了自己参与研发的第一块电路板,上面布满焊接修补的痕迹,“这些疤痕,就是我的‘华为身份证’。”
如今,他在咖啡店的墙上,挂着一幅自改版的标语:“没有千疮百孔,哪来滴水不漏。”刘朝阳说,这些年来他经历过几次创业,也遭遇过失败,酸甜苦辣一言难尽,但他总是告诉自己,跌倒了再爬起来。他说,华为教会他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带着伤疤前行”,如何永远保持“被虐”的勇气。
刘朝阳说,除了“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这句以外,华为还有很多令他印象深刻的标语口号,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烧不死的鸟是凤凰”……“当时觉得这些话像鞭子,抽得人热血沸腾,”他说,每到人生至暗时刻,这样的口号就成了他的“精神创可贴”。
“打造你的梦想”
在比亚迪的生产车间,王工熟练地操作着设备。他从一名普通技校毕业生成长为技术骨干,比亚迪“打造你的梦想”的口号一直激励着他。
“刚进比亚迪时,我对汽车制造一知半解,但公司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让我迅速成长,” 王工回忆,“有一次,生产线上的关键设备出现故障,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影响整个生产进度。我和技术团队迅速投入抢修,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
面对复杂的故障,王工和同事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一步步排查问题。在关键时刻,王工突然想起培训中学到的一个技术要点,尝试应用后,设备奇迹般地恢复正常。
正是这次经历,让王工对“打造你的梦想”有了更深的认知。他说,记得当年刚入职比亚迪时,对这句口号有点不以为然,“不就是给打工人灌鸡汤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慢慢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梦想不是遥不可及的星辰,而是每个工人手中能拧紧的螺丝、能校准的参数、能攻克的难题。”王工认为。
他说,在比亚迪,“梦想”二字有着双重含义。对消费者而言,是拥有一辆改变生活轨迹的新能源车;对王工和同事们而言,则是用双手托起这份期待。每当看到新下线的车辆贴着“汉”“唐”“宋”等朝代命名的标识时,他总会想起入职培训时老师傅的话:“我们造的不仅是车,是五千年文明跑起来的模样。”
王工说,他在网上看到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正在向全网征集。“这个活动很好,我已经填表了,推荐的就是我们公司的这句口号,我觉得它挺好的,可以作为公司的口号,也可以作为城市的一句口号,因为它吻合深圳的气质,深圳本来就是一个有梦想的城市。”王工说。
“未来,没有边界”
说到正在进行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在大疆公司从事研发工作的小林油然想到了公司的一句口号:“未来无所不能。”
他说,初入大疆时,他就被这句充满无限可能的口号所吸引。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创始人汪滔的故事,对这句口号进行了非常好的注解。
汪滔自小就对各种飞机模型和航空模型充满好奇。在一本儿童漫画书中,小汪滔首次接触到直升机的冒险故事,在心里埋下了“直升机自动飞行”的种子。从那以后,天空就成了他无限遐想的画布,与航模相关的书籍成为他的最爱。
16岁那年,父母给汪滔买了一架遥控直升机作为礼物。
“未来真的充满无限可能啊,他哪里会想到自己有一天真的会造无人机。”小林这样感慨。
高中毕业后,汪滔考入华东师范大学,选择了电子系作为自己的专业。但在学校学习三年之后,他发现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他对无人机创新的渴求。于是,他毅然退学,重新考入香港科技大学的电子工程系继续学习。毕业时,汪滔选择将直升机飞控系统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打破了由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学校常规。
“从他的身上,我真的是感受到未来是能够打破想象边界的,”小林说,他由公司的这句口号,阐发出了一句自己心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未来,没有边界。”
他说,记得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研发一款新型无人机的智能避障系统,“面对复杂的算法和技术难题,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有一次,当测试结果不理想时,大家都有些沮丧。这时,团队里一位平日喜欢看书的资深同事说,如果这点挫折就把我们打倒了,我们如何去拓展人生的边界、未来的边界!”
“他的话让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这座城市来说,只要有一股子拼劲,未来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没有边界。”小林说。
▲扫码参与“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
记者:李跃
编辑:阎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