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如何大力提振消费,加快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形成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我国新发展阶段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大力提振消费不仅是短期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突破口,更是重塑经济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
提振消费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将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强大的消费活力和经济动力。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是大力提振消费的重要发力点,关键是要从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消费质量以及提升居民消费层级三个维度发力,构建以消费能力跃升为基底、消费质量赋能为牵引、消费层级提升为方向的促消费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这一体系既注重通过收入分配改革与完善社会保障筑牢消费能力跃升的物质基础,又强调以供需动态适配激活消费内生动力,更着力于以科技赋能和新兴消费需求拉动消费层级跃迁,形成根基稳固、动能强劲、方向明确的提振消费新格局。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夯实提振消费的物质基础。居民消费能力由可支配收入决定,同时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需采取综合性举措。其一,完善就业促进机制。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大力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大企业稳岗力度,努力提高职工工资性收入水平,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应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其工资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提升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增强消费欲望。其二,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方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群体纳入保障体系,使他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增加消费支出,释放更多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如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养老保障能力等,让居民敢于将更多收入用于消费。
提高居民消费质量,激活消费的内生动力。消费质量的提高本质上反映了供给侧与需求侧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适配与协同进阶,需要通过双向发力突破供需结构错配,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体系。一方面可从供给端入手,大力推动企业开展设备更新,激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着力打造差异化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商品及服务从满足基本需求的“能用”状态向强调品质与性能的“好用”阶段进阶。同时,加速高端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构建智能化生产体系,为产业升级筑牢根基。另一方面可从消费端入手,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在家电、电子产品基础上,可将智能健身器材、智能家居设备等新兴高品质消费品纳入“以旧换新”补贴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消费趋势和技术迭代,适时更新补贴商品清单,确保政策紧跟消费热点。同时,应创新补贴机制,鼓励生产企业、销售平台与政府补贴形成叠加优惠,充分激发居民对更高品质商品的换新意愿。应进一步推动绿色、智能、个性化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居民日常生活,形成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引领消费品质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
提升居民消费层级,明确提振消费方向。一是科技赋能,充分挖掘数字消费潜力。依托大数据构建消费者画像,精准匹配定制化供给方案,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企业应充分利用消费行为数据,动态调整产品矩阵,推动基础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激活全层级消费市场的潜在动能。二是聚焦新型消费领域,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新型消费是指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支撑的消费形式,其中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领域,是当前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首先,强化技术赋能,激活数字消费潜力,加速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消费提供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以直播电商为例,优质的网络支撑能让高清直播、实时互动成为常态,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同时,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其次,倡导绿色理念,壮大绿色消费市场。在供给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绿色产品,从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到包装运输,全流程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在需求端,提升消费者环保意识,引导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者能清晰识别绿色产品,放心购买。最后,聚焦健康需求,拓展健康消费空间。在健康医疗领域,推动“互联网 + 医疗健康” 发展,完善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模式,让优质医疗资源更便捷地惠及消费者。大力发展健康旅游,打造以温泉疗养、森林康养、运动健身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满足消费者休闲与健康双重需求,推动健康消费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研究员)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