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热爱做“人梯”

何一东
04-09 14:53
摘要

当我打开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美厚重的《四川文学作品精选》一书时,注视着主编徐建成、杨雪的名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当我打开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美厚重的《四川文学作品精选》一书时,注视着主编徐建成、杨雪的名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我的小文《送你一束“勿忘我”》有幸入选。这部由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并该会文艺创作研究院编辑出品、共有170位作家作品、厚567页的“精选”,包含着两位主编,尤其是徐建成老师付出的心血!此书能出版,主要是靠众筹和赞助,而徐老师则是组织和策划者。

徐老师如今已年过古稀,我和他认识已有20多个年头。当时我还是《晚霞报》的记者。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原名四川省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成立于1998年,徐老师是创始人之一,担任法人和秘书长。徐老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过教师,后到《四川工人日报》,先后任记者、编辑、主编、主任,是主任编辑。著有诗集《情潮》,散文集《寻常人生》,散文诗集《美的流韵》《感悟人生》,散文随笔集《寻梦人生》《人间烟火》《晒太阳的人和岁月》《老成都街坊龙门阵》等。作品颇丰,质量上乘,曾获各类文学文艺奖60余次。

因当时的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不少会员是离退休老同志,而《晚霞报》又是老年报,所以该会的一些活动,也邀请了我参加,进行采访报道。自然而然,也就逐渐和徐老师熟悉起来。在我的印象中,徐老师为人真诚、事业心强、笔力强健,而重要的一点是性格沉稳、虚怀若谷,不恃才傲物、自以为是。因此,文学界、新闻界的不少作家、媒体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四川省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成立不久,即宣布设立记者文学奖和征稿编辑出版《四川省记者散文随笔选》,可谓做实事、办好事!我除了完成采写任务,业余时间更多的是写散文随笔,因此,也试着投了一篇散文《信中情》给徐老师,他是执行主编,责任编辑是贺敏老师。徐老师收到文章后,也没多说什么,只回答:“已转发责任编辑,我们选稿以质量来取舍,请耐心等待。”我本来也没抱太大的希望,文章能选上当然好,“落榜”了也理解,毕竟,全省的优秀记者不计其数,写散文出类拔萃者也举不胜举。

征稿结束后大约半年多时间,主要由徐老师和贺敏老师选编的《笔底波澜——四川省记者散文随笔选》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个时候,我才得知《信中情》一文入选,心情很激动。领到样书后,我仔细阅读了徐老师写的后记——《于寂寞处听涛声》,对选编此书的过程才有了详细的了解。徐老师写道:“有数百位新闻文学工作者的上千件散文随笔作品寄到了研究会……入选的两百余位作者多为报刊台记者、编辑,也有一些是报刊台的特约记者和骨干作者。其中大多为本会同仁,并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作者是有若干著作问世的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文联所属协会会员,有约占三分之一的作者是报刊台的老总、副总、编委、部主任、主编、主持人、责任编辑。”徐老师推心置腹地说:“编书如同写书,总有若干遗憾。限于篇幅,未能将来稿全部入选,有的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太长,不便压缩,只得割爱,这是遗珠之憾。”

读了徐老师的后记,我为自己这名新闻战线的新兵的文章能入选而深感荣幸。而更令我感动的是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是一个不收会费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全省性法人社团。如徐老师所言:“同仁之间以文为本、志同道合,感情融洽……”如今,25年过去,当我再次捧读《笔底波澜——四川省记者散文随笔选》这部书时,往事一幕幕闪过,徐老师儒雅随和的面容又出现在眼前,书中那些熟悉的记者同仁、文友又仿佛来到身边。而一些去世的编辑老师、文友的音容笑貌,则令我追思缅怀!

从2004年开始,我负责编辑《晚霞报》副刊,为了提高副刊的质量,便向省内一些名家约稿,这其中也有徐老师。对约稿,徐老师总是很谦虚客气。因《晚霞报》是4开报,版面不大,所以对稿件字数有一定要求,以千字文为主。徐老师的稿子有些比较长,我告诉他编稿时要压缩。徐老师并不像有的名家那样“不爽”,而是让我“随便处理”。我只好忍痛割爱,进行删减。文章见报后,徐老师并无不悦,而是向我致谢并欣然分享在朋友圈。有时候,因各种原因,稿子未能见报或搁置了一段时间,我向徐老师表示歉意,他回复说:“没关系,我也当过编辑的,理解。”真正是名家风范。而有一个有点名气的作家,某一次把稿件发我邮箱后,因我工作忙未能及时回复,他很生气,便把我从微信删除了。这样的“名家”,呵呵,脾气确实很大。

2010年,四川省记者文学艺术研究会经批准更名为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会长是著名作家何开四,徐老师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继续挑起工作重担。先后组织了“走进春天”“拥抱金秋”“秦巴鹰歌杯酒文化征文”等大型有奖征文活动,参与者踊跃,社会各界反响很好。他动情地说:“作为文促会,就是要团结带领更多的作家创作,为时代鼓与呼,也让广大文学新人有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老了,但有义务传帮带,大力培养年轻的文学爱好者!”

2019年秋,在徐老师72岁生日前夕,由他主编的文学作品集《岁月风送万里船》出版。该书收入了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主办的“走进春天”“拥抱金秋”“秦巴鹰歌杯酒文化征文”等几个征文的大部分作品,收入了200名会内外作家、诗人的作品。而令作家、诗人们感动的是,二十多年来,该会举办的奖项均不收作者的参赛费,均由主要负责人和秘书处自筹资金进行,并向获奖作者颁发奖金或奖品、奖状,我是获奖者之一,深有体会。

徐老师在为文促会操劳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写了大量的文章。2018年,徐老师的川味随笔选集《老成都街坊龙门阵》出版。著名诗人杨牧为该书题词:“知青耕读人生,教师作家报人。诗文自成一格,求美求善求真。笔下黑白岁月,胸中彩色青春。”作家山鹰评论道:“无论是写知青岁月,还是写街坊同事;无论是写专家学者,还是平凡市民。《老成都街坊龙门阵》都充满了人文情怀,有着生活浓郁的底色,随笔中的人物让人觉得亲如邻家兄弟姐妹,个性鲜明,或幽默,或狡黠,或实在,或假打,人生百态跃然纸上。一个个街坊故事,记载下几十年的成都岁月,准确地说更是四川岁月。阅读中的会意一笑,摇头感叹,忍俊不禁,合卷沉思,让人从字里行间,抚摸到一座城市的温馨与浪漫,人情与冷暖。”

我对此书也很喜欢,先后选编了一些文章在副刊发表,读者反映“有看头,巴适,像邻家伯伯娓娓道来讲人生故事,引发共鸣,获益匪浅”。

回首往日时光,几多心潮起伏。在岁月的嬗变中,当初意气风发的我们,如今都迈入人生的金秋。几十年风风雨雨,经历了无数的酸甜苦辣。但对生活对文学,我们仍初心不改,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前行!在《四川文学作品精选》首发式上,当我紧握着徐老师的手,注视着鬓角头发已斑白却甘为人梯的徐老师,心中充满敬佩!‌路遥曾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壤一样奉献!”‌ 用这句话来形容徐老师,应该是恰如其分吧。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