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眼病新办法!深眼医“黑科技” 打破治疗困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眼医 文/图
04-03 19: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眼眶骨也能“3D打印”?记者3日从深圳市眼科医院获悉,该医院率先在华南地区眼科手术中采用3D技术,为一名6岁女孩修复眼眶骨。除了3D打印,深圳市眼科医院最近还开展了三项领先“黑科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保障。

据悉,眼科手术常会遇见眼眶骨的不规则缺损,术后为了恢复支撑、实现美容效果,还需要把缺损的骨头修复起来。以往都是“手工捏”,但要捏好就是个“技术活”,用时长、精准度也十分有限。3D打印技术用CT扫描数据,像搭积木一样,用带小孔的钛合金材料打印出和原装骨头完全匹配的“补丁”。

引进“强效针” 复杂眼病有新办法

说起疑难眼病,眼科医学届难啃的“硬骨头”——葡萄膜炎必须有一席之地。

慢性葡萄膜炎最怕反复发作!传统激素治疗需每3-6个月注射一次,反复打针太麻烦,还可能引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如何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国内知名葡萄膜炎专家、深圳市眼科医院院长迟玮教授带领团队深耕葡萄膜炎领域,不断攻克这一难题。最终团队找到葡萄膜炎治疗新方案——氟轻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该药在2018年底得到美国FDA批准并应用于临床,后迟玮院长在国内领先开展此类治疗技术。

迟玮院长为患者进行手术

简单理解,它是以往注射药物的加强版,优势特点:“火力”更足,效果强度是以往注射药物的7.5倍;“精度”更高,更有针对性,直接作用于眼内病灶,实现“精准打击”,降低激素相关全身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药效更久,通过一针注射,在眼内释放长达36个月,相当于药物可在眼内作用3年,大大降低患者炎症复发率。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已成功开展该项技术,有患者接受治疗后,视力从0.1提升至0.5。

但要注意,因为“药效强”,药剂对患者眼部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眼科专家结合个体情况进行专业的用药判断。

“显微镜”+“导航仪” 眼底手术安全更高效

同样应用到临床的“黑科技”,还有术中导航OCT的应用。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先进的眼科无创光学影像诊断设备。

以往,医生会根据术前OCT的静态图像诊断进行手术,手术过程全凭经验。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薄如蝉翼,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医源性裂孔。基于这样的前提,深圳市眼科医院原院长、眼底病科知名专家张少冲教授率先引入术中导航OCT。

术中导航OCT把传统OCT检查设备轻便地融入到手术中,和显微镜结合,相当于给手术刀装上“透视雷达”。

硬性条件也有了新升级:分辨率更高;图像更立体;还增加了“预警”功能。

打个比方,传统OCT是一张纸质地图,而术中导航OCT则是具有实时导航功能的“智能联网地图”。

术中导航OCT捕捉术中丝毫异常,手术过程就像开着雷达做微雕,实现眼科医生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张少冲教授在复杂眼底手术应用术中导航OCT,极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为广大眼科医生提供了治疗经验。

张少冲教授为患者手术

溶栓药物创新应用 打开眼底治疗新思路

如果说以上的新科技都是在原有治疗的基础上升级,那么这一项新技术,则是打开了眼底治疗新思路。

由张少冲教授总牵头,医院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陈璐主导的“超微视网膜下注射 t-PA治疗黄斑下出血”是一种创新性的微创治疗技术。

黄斑下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视网膜大动脉瘤等。

以往治疗方法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但是起效较慢,需要多次注射,且术后遗留的瘢痕可能导致视功能受损。

超微视网膜下注射技术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视网膜下注射过程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和技术熟练度,一般采用41G穿刺针,将药物或制剂注射到视网膜下。

药物促进黄斑区凝血块快速消融并被吸收,缩短视力恢复时间。

超细注射结合术中导航,精准作用病灶,周围组织几乎不受影响,为新技术保驾护航、提质增效。

随访观察显示,新技术的开展,使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陈璐主任为患者进行治疗

最近医院依托南方医科大学成立南方医科大学深圳眼科医学中心,迈入“医教研产”深度融合新阶段。未来,医院还将在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产新成果。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通讯员 深眼医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