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提升深圳城市形象传播力,要求不同传播主体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具体而言,主流媒体应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塑造;政务媒体应积极搭建与青年的对话渠道,助力城市形象“破圈”传播;自媒体应注重展现深圳的多面形象,分享城市多彩生活体验。此外,还需要提高人们的传播参与度,扩大传播触达面。善用平台算法推荐,整合城市传播资源,构建全面立体的城市传播体系,提升城市的网络可见度和美誉度。
城市形象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其形成离不开媒体和公众的再现与建构。提升深圳城市形象传播力,要求不同传播主体制定差异化的传播策略,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城市传播新模式。
挖掘独特文化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塑造
主流媒体是传播城市形象的主力军,也是议程设置的关键力量。主流媒体可以从议题选择和叙事策略出发,塑造丰富的深圳城市文化形象。
在议题选择方面,主流媒体可挖掘更多文化和艺术方面的新话题,加强对深圳独特文化的挖掘,以自身传播力凝聚城市文化记忆。例如,主流媒体可以聚焦大鹏古城、南头古城、甘坑古村落等历史遗迹,讲述深圳发展史和岭南海洋文化;还可以常态化报道在深圳举办的读书活动,营建良好的城市阅读文化氛围;也可以聚焦大型无人机表演等,助力“低空文旅”IP打造等。主流媒体不仅要积极报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更要从文化活动中凝练出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吸纳至深圳的文化体系之中。
在叙事策略方面,主流媒体在传播城市文化时可以适当减少宏大叙事的新闻框架,转而采用更具有人情味的叙事策略,巧妙地运用个性化视角描绘深圳城市面貌,拓展深圳文化的内涵和边界。
搭建对话渠道,推动城市形象“破圈”传播
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年轻人在这里拼搏奋斗,其政务媒体应进一步搭建与青年的对话渠道,借助政务媒体的影响力和青年的创造力实现城市形象传播的“破圈”。
其一,改变传播语态,激发青年用户的互动热情。深圳政务媒体的传播语态应走向更加亲民化、年轻化,契合青年的偏好,懂年轻人的所思所需,从而引发互动,扩大传播范围。例如,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凭借其年轻化语态打造出许多引发网络关注的“爆款”,借助微短剧等形式,实现了政务宣传的“破圈”效应。
其二,聚焦城市生活,增强市民情感认同。政务媒体应聚焦市民生活需求,运用生动、易懂的方式,把政策信息与市民日常的生活场景紧密连接,对民生诉求积极回应,主动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务媒体的公共形象。
其三,以青年群体为文化交流桥梁,提升城市影响力。青年群体往往较强的交流意愿和驱动力,政务媒体可以通过宣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如艺术展演、国际文化论坛等,借助青年的参与和传播,塑造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分享多彩生活体验,展现多元城市形象
相较于主流媒体与政务媒体,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形式更加多元,叙事风格更加贴近日常生活,通过一些生活体验类传播作品,能够展现多样的深圳城市形象。
自媒体更多以“自我”角度展开叙事,个人经验式的文本可以拉近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自媒体以“身体在场”的方式呈现城市体验感知,以随手记录的移动“小屏”增强叙事真实感,描摹出城市生活的细节纹理,展现出更具人情味和亲切感的深圳城市形象。
可以扶持深耕垂直内容和细分领域的自媒体,借助其独特的视角展开个性化和风格化的深圳叙事。例如,旅游打卡类自媒体可以通过创作沉浸式打卡体验内容,强化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文化科普类自媒体可以通过探访客家文化和历史文化街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人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知识类自媒体可以聚焦“深圳读书月”“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等各类文化活动,发布打卡、体验、攻略等相关视频和文字作品,擦亮深圳的文化品牌。不同类型的自媒体通过多样化场景化的传播,可以让深圳城市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提高传播参与度,扩大传播触达面
城市传播除了依靠机构媒体和自媒体的力量之外,还应尝试将更多人群纳入到城市形象的传播网络之中。
对于本地市民,要增强他们的城市传播参与感,扩大传播网络。一方面,要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挖掘网络意见领袖,增强二级传播效果,如贵州“村超”通过“推荐官”的形式,让“村超”热度持续扩散,吸引更多游客奔赴现场、关注城市。同时,吸引人们在线评论和“二创”,使城市传播跨越不同社交圈层,实现裂变式传播。另一方面,从情感需求出发,通过人物特写、情感故事等形式,呈现不同职业群体多样化城市生活方式,丰富人们对深圳的整体印象。
对于外籍人士,积极邀请他们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第一视角推介深圳的生活体验,以“他者”角色介绍深圳的文化、历史和区位特色,例如通过海外社交媒体,以外国留学青年的视角讲述亲身经历的深圳故事,发挥从文化转译到文化桥接的作用,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力。
整合传播要素,增强城市可见度
新媒体传播平台已经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载体,主流媒体、政务媒体、自媒体和公众的城市传播实践均需要依靠平台提供在线空间,尤其是算法作为中介,可以增强媒体报道与公众感知的联系,平台的技术逻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城市传播效果。例如媒体通过设置议程改变内容“标签”,算法依据这些“标签”以及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内容分发,从而影响公众的信息获取和认知框架。同时,算法还通过话题“标签”聚合相同主题的碎片化内容,强化特定的深圳城市形象和传播要素的关联性,呈现完整的、连续的深圳城市故事。
建立多层次的城市传播体系应搭建在主流的公共平台之上,需要结合不同平台的特性制定适配的传播策略。例如,在抖音平台可通过设置内容“锚点”提高短视频传播效果和互动性,在微信平台基于熟人社交激发链式传播效应,在小红书平台则可利用算法推荐贴合年轻用户的兴趣和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平台制定异质化的传播策略,据此构建完善的城市传播矩阵,提升在线公共空间中城市的可见度和美誉度。
【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深圳主流媒体活力与城市传播力研究》(编号:SZ2022B036)阶段性成果之一】
(黄文森: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林晨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研究生)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