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和大厦高几许,瘟神不扰人间。” 这句镌刻在深圳万和制药有限公司总部的铿锵标语,也是研发总监马俊和同事们深耕医药领域的初心与期望。
如何让益生菌"活着"抵达肠道?是一道颠覆性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研发,马俊和科研团队在国内首创多层滴丸制剂技术,实现了活菌到肠。
从复方氨基酸胶囊的研发、国内首创多层滴丸制剂技术再到全球首创肠道微生态制剂,万和制药从深圳发家、壮大,不变的是对技术创新的长期坚持。马俊表示,在深圳良好营商环境和强大创新创业氛围的助推下,企业有信心继续坚持以创新为引擎,力争成为全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领导者。
声名鹊起:产品成为首届高交会重点签约项目
高交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已在深圳举办了26届。每一届高交会上,都会吸引大量的投资商来寻找他们的“千里马”,不少极具潜力的企业在此找到商机并逐步壮大,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
万和制药的成长史也离不开高交会上的重要一笔。1999年10月,首届高交会在深圳成功举办,当时还名气不大的万和制药有一项产品成为大会九个重点签约项目之一,让不少人开始留意到这家企业的科研实力。
这款产品便是日后畅销至今的“和安”(复方氨基酸胶囊8-11)高科技制剂。
马俊介绍,复方氨基酸胶囊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11种维生素,由7种缓释微丸组成,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肠胃障碍等症状,有助于改善免疫力,市场前景广阔。在当时,微丸的生产技术难度很大,国内同类产品质量无法与国际相提并论。万和制药与日本企业签订技术引进协议,潜心钻研所引进的技术,精心设计生产线,终于生产出质量与进口产品一致、符合药品监督管理要求的氨基酸微丸。
微丸生产技术的成功引进,不仅填补了我国制剂的一项空白,也成为万和制药的起家产品。该产品成为首届高交会高新科技最早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之一,2002年开始实现出口,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地,目前是全球唯一拥有发明专利的口服氨基酸制剂,实现中国药品市场氨基酸占有率第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
技术沉淀:全国首创多层滴丸制剂技术
走进万和制药展厅,有一块广东省肠道微生态制剂企业重点实验室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一块非常有含金量的牌子,也是对我们研发创新能力的肯定。”马俊介绍,这块牌子由广东省科技厅颁发,全省各行各业都参与评选,每年仅约10家企业能获重点实验室这一称号。马俊开玩笑表示,拿到这块牌子称得上名利双收,不仅很自豪,还很“值钱”,省、市、区都相应给予企业数百万元的研发经费支持。各级政府真金白银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让企业更有信心和动力加大研发投入。
获省级实验室殊荣,万和制药靠的是在肠道微生态制剂上的长期研发和技术突破。
许多前沿医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补充益生菌等产品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
“外界往往忽略,益生菌被服用后先到达人体的胃,在到达肠道之前已经被强胃酸杀死,所以服用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长期的研发中,马俊等研发人员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作为研发的主攻方向。
2013年,万和开启肠道微生态的战略布局,开始自主研发多层滴丸制剂技术。2019年,多层滴丸制剂技术自主研制成功,攻克了国际垄断的“卡脖子”难题。2020年,益生菌多层滴丸实现常温保存、活菌到肠。
“经过近10年研发,我们终于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开发出来的产品,耐胃酸存活率达到70%以上,整体活菌到肠率达到50%,比其他未采用产品高了几万倍以上。”马俊介绍,“多层滴丸制剂技术”属于全国首创、国际领先,多项专利技术确立了万和制药在肠道微生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并获得了广东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认证。
制药技术前进的一小步,代表着造福患者的一大步。马俊带领的万和科研实验室有40多名研发人员,不断专注于大消化领域研发与创新。
近年来,马俊团队还研发了一项名为FMT-MLSC(黄龙滴丸)的全球首创肠道微生态制剂。黄龙滴丸取名源自中医名著《肘后备急方》中黄龙汤,又与现代医学粪菌移植治疗理念不谋而合。马俊带领团队通过一步步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高端制备技术,制成了黄豆般大小晶莹剔透的黄龙滴丸,通过将肠道菌群封装于滴丸中,实现到达大肠时释放的精准靶向治疗效果。
马俊介绍:“我们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开展了黄龙滴丸对于儿童自闭症的临床研究,最新结果表明针对6岁以下儿童自闭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超过70%。”黄龙滴丸的临床研究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儿童自闭症、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方案,目前正在持续深入进行临床研究,争取推动这款产品获批上市,早日造福患者。
选择深圳:发展生物医药有很多“创新搭子”
“选择在深圳发展生物医药是正确的选择。”2011年,马俊从国外学成归来后便来到深圳,十多年来,他和万和制药研发团队首创多项制剂技术,也见证了深圳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深圳“20+8”产业集群中的战略重点产业。光明区定位为先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先行区,依托光明科学城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集聚优势,构建生物医药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制造到应用的完整生态体系。近几年,光明区出台一系列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文件,建立了“专业平台+园区载体+创新企业+产业生态”产业链政策支持体系。在万和制药成功首创多层滴丸制剂技术过程中,便得到了各级科创部门的认可与支持,推动了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提升、产业化应用。
2017年,马俊随着企业搬入位于光明的产业园区。园区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空间规划为四栋主体建筑,分别为A座研发办公、B座和C座生产仓储工业厂区、D座产品检测中心和药物技术研发中心,是一个集生产、中试、研发、办公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搬来后,最直接的改变是不用再舟车劳顿,各环节无缝衔接,效率大大提高。
马俊很快喜欢上光明。他说,有些企业员工刚搬来光明的时候尚不适应,后来大家就发现,光明城市很干净不嘈杂,非常适合静下来做研发创新。研发过程难免遇到瓶颈,马俊的解决方法是到虹桥公园走一走,寻找灵感。
光明的发展氛围也让马俊感觉很对头。马俊说,在光明发展生物医药有很多“搭子”,有35家规上企业,有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医学科学院、深圳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载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能力强,企业研发强在转化端。双方可以优势互补。”马俊表示,企业已经对接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药学院、深圳医学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一些前沿技术研发领域进行联动合作。此外,还有一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在进行合作洽谈。
坚守初心、争创更优。“我们是制药企业,研制出真正能够惠及大众、缓解治疗病症的好药品和技术,是我们自始至终不变的初心。”马俊表示,他和研发团队将继续深化在大消化领域的创新,推动更多创新药上市,依托光明科学城的资源,打造全球肠道微生态治疗标杆。
编辑 李斌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