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反映“半截子路”问题。有些“半截子路”早就应该修,但被不同部门“踢皮球”。它们如同交通脉络中的“梗阻”,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这暴露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短板,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亟待破解的深层命题。本期“廉议汇”就该话题约请三位嘉宾进行讨论。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半截子路”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一些道路工程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吸纳公众意见,导致实施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开工轻收尾”的现象;有的地方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缺乏大局意识和系统观念,因权责不清、协作困难而互相推诿、敷衍塞责;有的干部缺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气神,缺乏“新官也理旧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然有我”的历史思维;有的地方招标建设不公开不透明,导致相关施工建设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
江文岩(广东广州 职员):“半截子”现象在社会治理领域屡见不鲜,从基建领域的断头路、烂尾楼,到盲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而不用、有而难用,其实都是半途而废、有始无终的“半截子工程”,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也有损城市形象和营商环境。
比“半截子”现象更可怕的,是其背后的“半截子”思维,表现为对工作的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政策层面的衔接不畅,价值层面的功利短视,执行层面的落实不力,共同构成了“半截子”思维的滋生土壤。
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古话讲,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干事创业,就要远离“半截子”思维,做到慎终如始、善作善成。
慎终如始,强调的是从始至终保持对工作的敬畏与专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动工作落实;善作善成,则要求党员干部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坚韧的毅力耐性,能够将工作做到位、做到底。只有摒弃“半截子思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工作态度,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为人民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