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今年首场研讨会召开 凝心聚力为深圳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言献策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03-20 07:4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是深圳发展范式迭代升级的必由之路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到来之际,深圳如何继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推动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3月18日,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2025年第一场专题研讨会在“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举办。谭刚、范伟军、谢志岿、肖耿、李其乐等5位专家聚焦“凝心聚力打开改革开放新天地”作主旨发言,为深圳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言献策。深圳市政协党组成员、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林等参加研讨会。

科技+产业深度融合是深圳发展范式迭代升级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政协常委、深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谭刚在作《努力续写又一个春天的故事——深圳发展范式及其迭代升级》主旨发言时表示,深圳过去45年快速发展的“密码”,用3句话总结就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用两句话总结就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法治”。面对当前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深圳经济特区发展范式应该如何迭代升级?

“‘以产业创新来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科技+产业深度融合,互促双强’,这种做法既是深圳过去40多年取得快速发展非常重要的经验,也是深圳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必由之路。”谭刚说。

在谭刚看来,深圳从早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政府有为”作用加成,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再到当前正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走出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而近期深圳围绕营商环境、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等密集出台文件,正是深圳迎接“又一个春天”的最新努力。

深圳要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

“过去45年,深圳创造了世界城市化现代化的奇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深圳只有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才能克服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难题,完成中央赋予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谢志岿在主旨发言时表示,深圳要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锐气和动力,因为这是“我们不断取得新优势的密码”。

谢志岿认为,用好这“关键一招”,既要坚持目标导向,又要突出问题导向,重点突破。“要找真问题、真找问题,要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处理好远和近、难和易、显与潜的关系,既进行眼前的、容易的、显示度高的改革,也要进行长远的、较难的、没有显示度但能真实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的改革。”谢志岿表示,改革不只是在过程中吸引眼球,更要扎扎实实注重实效,而实效就在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北部都会区建“超级特区”助推深港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关注的是深港合作可以落实的政策、监管和场景。他从DeepSeek的启示谈起。他认为,大湾区已经具备建立全球领先科创枢纽的各种要素,比如香港的资本市场、深圳的科创巨头与产业基础、前海与河套合作区的政策优势等,但这些要素的整合成本巨大。

“深港合作是要用香港的‘软件’、深圳的‘硬件’,把深港合作的产品与服务平均成本降下来、量升上去。如果全世界的跨国公司都愿意来大湾区享受类似DeepSeek那样价格低、使用方便、效果好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就赢了!”

肖耿认为,要通过制度、机制、政策创新,来降低整合深港各种创新要素的协调与交易成本。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在香港北部都会区内与深圳接壤的地区设立可以叠加两地优势的国家级“超级特区”,与河套、前海、横琴、南沙以及国家级产业园区一起,形成一群高质量、有规模、低成本、高回报的“1+1>2”两地双赢合作试验区集群。

他同时建议,在河套、前海等香港与内地重点产业合作片区探索实行企业跨境双总部特许运作机制,即允许在香港片区内注册的重点香港企业在深圳片区内设第二运营总部,由深圳市政府及内地监管部门委托香港行业监管机构对第二总部实行港式行业监管,从而吸引全国及全球优秀企业落户大湾区。

编辑 温静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