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一部见证着人类善良、友爱和毅力的生命之书——《我的余生》深圳首发暨鉴赏会在深圳图书馆北馆学人书房举行,这部关于生命之书的出版,展示了深圳另一种精神内涵,是新大众文艺在横岗乃至深圳的生动样本。
据悉,这部诗集的主要作者是一群身患疾病的“透友”,他们没有放弃生命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聚杨为凤,从零起步学习诗歌创作,用审美语言向世界表达个人的看法。其杜鹃之声结集成《我的余生》,由花城出版社大力支持,横岗街道办事处鼎力援助,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
作为这部具有特殊意义的诗集的作者,“透友”们不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儿女、父母、兄妹、同事、邻里,不光是患者、职员、志愿者,同时也成为文学创作领域里当之无愧的诗人。他们通过写作展现了在困境中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这些素人写作者以真实的情感和质朴的文字,记录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次首发仪式不仅是文学活动,更是“文明+公益”理念的体现,也是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生动缩影。通过文学与公益的结合,横岗街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径,让文学成为滋养心灵、凝聚力量的文化力量,把文明城市建设与文学升华通过互融互促的“有意思”方式呈现。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展现了新大众文艺在基层的蓬勃生机和广泛影响力。
《我的余生》的出版和鉴赏,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肯定,更是对新大众文艺价值的深刻诠释。它证明了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性文化实践,能够跨越身份和背景的限制,成为人们表达自我、传递情感、凝聚力量的重要方式。
缘起红棉文学 集结名家之力助力圆梦
2023年,横岗街道将第六届红棉文学奖“优秀诗歌奖”颁给了一群热爱诗歌的创作者,以期鼓励患病仍热爱生命、坚强不倔的文学爱好者。
该项奖项花落由龙岗区宝兴肾友互助关爱中心胡杨林艺术团创作的诗集《我们》。
在龙岗区宝兴医院,有这么一群透析病人。他们因在医院参与胡杨林艺术团相识相知、相互鼓励、共同成长。八年来,他们利用周末时间,参与体育运动兴趣班、艺术表演班和文学创作班等活动,累计时间达1200小时。他们在一次次活动中重拾信心,积极面对生活,并以自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写下了四十余首诗歌组成的诗集《我们》。
“最初听到胡杨林艺术团的成员朗诵《相信未来》,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其读别人的《相信未来》,不如让他们书写自己相信未来的故事。在诗歌教学中,我看到他们写出了文学里的‘真善美’。读他们的诗歌,会感受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诗集创作指导老师马睿诗介绍。
在红棉文学奖颁奖现场,胡杨林艺术团病友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引起现场名家的关注。来自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们与胡杨林艺术团成员交流,并积极提供帮助,由此,以文学为线,一次圆梦之旅在文学名家的助力和接力下开启了。
诗作集结成册 “文明+公益”引领新风尚
一年多以来,多个名家团队走进横岗街道开展公益之行,集名家智慧及影响力为胡杨林艺术团里这群特殊的文学爱好者圆梦。
相关名家团体深入实地了解胡杨林艺术团透析病友的创作情况,并从纪录片、摄影、诗集创作、团歌、logo设计等方面提出专业建议,还引进深圳市图书流动站和公益书屋等资源,全力将“阳光、快乐、尊严”的正能量社会团体故事从横岗街道这个特色文明实践点传播开来。
一次次的互动和鼓励,越来越多的胡杨林艺术团的“透友”在与名家老师的交流中,燃起了生活的信念和希望,从零起步学习诗歌创作,将对生命的坚持和对生活的热爱融入了文学创作。如今,胡杨林艺术团活动点也已成为横岗街道的新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
在花城出版社和横岗街道的支持下,由胡杨林艺术团“透友”们所创作的诗作结集成《我的余生》,今年正式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
在新大众文艺理念的映照下,《我的余生》的出版与鉴赏意义非凡。它以“透友”这一特殊群体的文学创作为切入点,打破了传统文艺创作的壁垒,充分展现出大众在文艺领域的主体地位与无限潜力。
编辑 温静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