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字化浪潮以锐不可当之势席卷而来,传统能源企业如何把握时代脉搏、顺势而为?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燃气”)执行董事、副总裁刘畅日前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谁也无法拒绝这场变革,谁拒绝谁将被时代的浪头拍在岸上。”
作为服务全国超5000万家庭用户和50余万工商业用户、旗下子公司超1700家,所在业务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员工超8万人的燃气行业巨头,中国燃气以坚定的决心,直面业务庞杂、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痛点,依托行业经验与技术融合,探索出一条“从传统能源到智慧中燃”的转型路径。通过生产智能化、运营可视化、服务精准化等一系列转型举措,这家老牌能源企业焕发数字新活力。
“大象”开启“智慧转身”
“中国燃气拥有庞大的业务量,实现数字化转型要面临一系列挑战。当业务一线的‘炮火’传达上来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挑战,中国燃气选择把数字化变革与管理相结合,将数字化渗透到业务的每个角落,实现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我们不仅需要‘人防’,也需要‘技防’,还需要唤醒组织的意识,让大家认识到数字化不是技术堆砌,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系统性变革的认知转变。”刘畅在回顾中燃数字化转型历程时这样说。
早在2014年,中国燃气便开始筹备内部的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改造。2018年开始,中燃制定出清晰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制定“云化中燃、数字中燃、智慧中燃”三大战略,并全面规划其实施举措。2019年底,中燃核心业务系统全面迁移至华为云,依托这一坚实的技术底座,为全国500多个城市、4200多万用户提供优质的民生服务。2023年,中国燃气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和流程再造,构建起以CRM (客户关系管理平台)、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OMP(运营管理平台) 为核心的稳态数字化基座, 围绕绿色低碳、安全保供、生产运营等核心业务场景,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时,针对当前能源行业面临的主要难点,建设中燃智能交易平台,重塑智能化能源供给体系。
“十八般兵器”守护城市“烟火气”
“数字化转型还是一件最吃行业经验的事。”刘畅告诉记者,在燃气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先进技术层出不穷,面对“十八般兵器”,如何按场景去深度适配,是选“匕首”还是“青龙偃月刀”?这些都需要深厚沉淀和大胆实践。
从管道天然气的供应、城镇居民的住宅供暖,到深入千家万户的便民生活服务,中燃都在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多元业务场景找“创新入口”,并在实践探索中,打造出多个智慧燃气标杆项目。
在智慧运营调度中心大屏上,芜湖市燃气管网的整体走势一目了然。通过视频监控,主城区内各燃气场站的实时运营画面清晰可见,海量的信息被汇聚在有限的空间中,如同织起了一张大网。
芜湖市这一被批准为国家“智慧燃气”试点城市的项目,正是源于2020年的一场数字化变革。在中燃与华为携手并进下,其通过积极开展燃气设施智能化建设和改造试点,以提高城市燃气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成为智慧燃气运营的一次成功实践。在中国燃气每个“智慧燃气”项目落地的城市,深埋地下的管网不再是单纯传输介质的角色,管道本身已经叠加了新的技术手段。
“在终端,我们不仅可以测量某个时间段内管道的流量趋势,还可以测算管道以及整个输配网络里的储备气量,附加我们分布广泛、互联互通的燃气输配网络,当某个城市出现供应紧张的情况,可以实现自主调配。”刘畅说。
2023年,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期间,中国燃气在亚运村综合管廊内布局了近10公里长的5条中压管道,其中,在管廊最核心的部分,每隔15米至20米就装有一个检测燃气泄漏的探头,并有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进行定期检查。当探头检测到燃气泄漏浓度达到5%的时候,就会推送警报至管廊运维中心,并联动开启风机联动,如果燃气浓度到达20%,系统会自动把燃气供应切断,这创新举措成功保障了参赛人员和亚运场所的“生命线”。
安全风险智能预警、供需智能匹配、机器人巡检、AI合同审查、数字人客服……一系列软性前沿技术与硬科技产品的融合应用,早已深深嵌入中国燃气的业务场景和日常运营之中。2025年开年,中国燃气开启了以AI技术为支点的全面变革,将进一步推动公司的智能化转型,提升公司的安全运营、企业管理与客户服务等各项能力,计划未来三年中国燃气核心业务AI渗透率将超90%,推动运营成本再降20%。
“在巩固自身业务优势的同时,也希望能将我们优秀的数字化实践成果和成熟的管理经验,贡献给行业,这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对行业发展的承诺。”刘畅表示,作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中国燃气深感肩负重任,将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整个燃气行业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的全面转型。
中国燃气不仅肩负着重构能源产业格局的历史使命,更以数字革命先驱的姿态,将数据智能的基因注入产业血脉,用数据重新定义能源未来,驱动燃气行业实现从经验传承到智能跃迁的范式革命。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