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气象局预报,在偏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冷暖对峙”影响下,广东将出现今年首场强对流天气。未来三天在冷空气影响下,深圳将持续阴雨,气温逐日下降,沿海、海区和高地有6-7级阵风。
为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增强市民防汛意识,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南山区水务局为广大市民准备了这份防汛指南,帮助大家安全度汛,共同筑牢防汛安全防线。
一、暴雨天出行避险手册
步行安全
(1)涉水三原则:看、探、避
看——视觉预判危险源
避开两类致命陷阱
漩涡区:积水表面出现旋转水流(可能对应井盖移位或下水道吸力)
带电设施:绕行路灯杆、变压器1.5米以上(雨天漏电半径扩大)
探——肢体动作标准化
单人行走:双臂前伸成“探杆”,重心后压至后脚;脚尖点地探虚实(前脚掌轻扫地面确认无坑洞)。
多人结伴:前导者虚步试探,后方抓其腰带固定。注意:避免多人并行(易引发群体失衡)
避——触电应急速反应
突发脚底发麻/刺痛:立即弓步后撤(避免双脚形成跨步电压);单脚跳跃撤离至干燥区域(距离带电点≥8米);警示他人:“有漏电!勿靠近!”
(2)避险三区域:精准识别+快速逃离
避险口诀:
漩涡不近看,带电绕半圈,危墙速离远。
行车安全
(1)预检:三重防护排查
密封性检查:确认发动机舱盖/车门胶条无老化裂缝(可喷洒肥皂水检测漏气点) ;关闭自动启停功能(涉水熄火后自动重启将导致发动机报废)
功能性检查:雨刮器频率调至最高档仍能保持清晰视野;刹车盘摩擦系数测试:40km/h急刹距离≤15米
排水性检查:清理轮胎花纹间石子(保障排水效率);确认天窗导水管无堵塞(暴雨时渗水速率可达5L/分钟)
(2)控速:科学驾驶参数
车速限制:中雨(能见度<200米):≤60km/h;暴雨(能见度<100米):≤30km/h。
安全车距:干燥路面2倍以上(如60km/h时保持≥50米) 。
操控要点:双手握方向盘的「9点-3点」位置(紧急转向更精准);开启前后雾灯(穿透力比双闪强3倍);禁用巡航系统(避免自动加速引发水滑)。
(3)逃生:黄金3分钟处置
水位预警线:达车门1/3高度(约30cm):立即解锁车门撤离 ;达车窗下沿(约50cm):破窗逃生(电动中控失效)
破窗标准动作:优先击打侧窗边角(强度比中心低70%);使用专业破窗器(放置于驾驶员触手可及处);破窗后清除碎玻璃(避免划伤)
致命错误:二次点火(发动机维修费>3万元);天窗逃生(水压1.5m深时需250kg力才能推开)
二、极端灾害应急逃生指南
(1)山洪/泥石流
预警信号:上游传来轰鸣声、河水突然浑浊或水位急速上涨,立即向两侧高地转移。
逃生路线:垂直方向逃离沟谷,切勿顺流奔跑或涉水过河;利用漂浮物(泡沫板、空水桶)辅助逃生。
(2)山体滑坡
初期崩塌(滑坡速度<5m/s):向两侧呈Z字形逃离(比直线快跑存活率高60%)
高速崩塌(滑坡速度>10m/s):寻找三角掩体(巨石/粗树后方);
被困自救技巧:用金属物品敲击管道传递声波信号(传播距离可达50米);蜷缩成球状(减少30%冲击伤害),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3)城市内涝自救
居家避险:低楼层住户提前切断电源、燃气,贵重物品转移至高处;用胶带封堵马桶防污水倒灌。
应急物资包:必备,防水手电、救生哨、充电宝、3天饮用水/食物;建议增加:止血绷带、净水片。
三、夏季防溺水关键行动
(1)风险规避
禁止野泳:远离河道、水库、暗流区,儿童须由成人全程看护。
识别危险水域:警惕水面平静但水下有漩涡、水草的区域。
(2)自救技巧
抽筋处理:深吸气后仰漂,手拉脚趾向后扳直,缓解后缓慢游向岸边。
被困激流:采取“仰漂”姿势保存体力,用哨声、挥动衣物发出求救信号。
漂浮求生:放松全身,让身体自然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尽量浮出水面,同时用脚轻轻踢水,保持身体的漂浮状态,防止因过度挣扎导致体力迅速丧失,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3)科学施救
岸上优先:抛掷救生圈、长杆(竹竿/树枝)或空水瓶,避免直接下水。
团队协作:多人手拉手组成“人链”施救时,首人需固定于树干/栏杆。
四、灾后安全须知
(1)卫生防护
接触后应急处理(黄金30分钟)
被污染物品处置标准
食品类:水位超2cm浸泡—直接丢弃(黄曲霉素滋生量超标的500倍)
药品类:泡水超30分钟—按医疗废物处理(即便包装完好)
家具类:木质材料浸泡>24小时—需专业防霉处理
(2)房屋排查
检查墙体裂缝、地基沉降,联系社区上报隐患;电器需专业检测后方可使用。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