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座怎样的城?当人形机器人在南山区完成全球首个前空翻特技,当“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成为街头日常,当1320个公园与3406公里绿道将森林嵌入CBD的“钢筋铁骨”,这座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人类对现代文明的想象。今日的深圳,有AI算法优化的“秒批”的便利,有低空经济航线交织的“天空之城”未来感,有打造教育、科技、产业“无界之城”的底气。
在2025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读特客户端推出“深圳是座怎样的城”特别策划,解码这座创新之城的速度、力度和温度。
2025年的AI之城长什么样?
这里的公园,双足机器人在石路和斜坡上“健步如飞”;这里的步行街,穿戴着警用装备的机器人,跟随特警街头巡逻;这里的巴士会用8种语言讲故事,机场有“AI翻译官”;这里的工厂,人形机器人已经组团“进厂”实训,实现多台多场景多任务协同……
这里是今天的深圳,是将群体智能从科幻带到现实的城市,是AI走入千行百业的城市。根据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深圳建成开放智算中心,开放超27亿条公共数据,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2025年,深圳将持续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再推出100个以上垂直应用示范场景。
3月3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宣布,已成功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这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分布于极氪5G智慧工厂的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中,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群体智能”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协同实训。
早在2023,优必选与小米机器人等10家行业领军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了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并发布通用机器人母平台“天工”,成为全球首例可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大放异彩,AI能力是“底盘”。如今,人们已习惯有“深圳造”AI的生活。在商务场合,加推科技的AI名片一碰一点,就能向采访对象发送名片,还能进行语音和文字翻译;日常工作中,雷鸟的V3AI拍摄眼镜支持导航、通话、视频和图片拍摄;通勤出行时,智能安检机器人可通过视觉自主识别乘客携带的行李、会对拿水的乘客提醒接受安全检查,还能指引乘客快速进站安检……
深圳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决心有多大?
在2025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将“持续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列入计划后,3月3日,深圳又“四箭齐发”,发布的四份行动计划分别涉及人工智能先锋城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与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其中,《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独角兽企业超10家。《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力争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现象级人工智能终端企业,人工智能终端产品产量突破1.5亿台。《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深圳真敢试!我们真敢做!”2月25日晚,来画创始人兼CEO魏博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两段话,言语之间斗志满满。就在25日上午,深圳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有数十位外国领事官员受邀参会,而为他们担任同声传译的,正是来自来画科技的“AI翻译官”。
2025年深圳市两会,首次使用AI同传。
创立于深圳的来画科技,此前专注于AI翻译机,但并未涉足AI会议翻译。接到今年市两会的需求后,团队决定“大胆一试”,快速研发出横屏AI会议翻译产品,又用自研的翻译大模型进行了政务知识训练。据悉,这位“AI翻译官”也是深圳市两会率先启用全国首个政务级AI大模型同声传译软件——InnAIO AI翻译大模型。
一句“敢试敢做”,或许正契合了这座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精神。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