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校上新人工智能通识课 个性化思想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财富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3-04 11:0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迅猛发展,凭借学科优势,新学期伊始,深圳高校纷纷抢滩布局,聚焦智能学科,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到价值与伦理引导,学生不仅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内容紧跟热点

“很惊喜学校能开设这样一门课帮助我们与热点接轨。”深圳大学22级新闻学本科生李彦妮说。据了解,深大推出的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旨在通过设计基于DeepSeek的前沿应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并学习如何将AI技术融入其他学科研究中。

6年前南科大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在本学期也实现了更新换代,升级成《人工智能与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3个学院的15名资深教授组成,内容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集成电路等多学科领域,通过分析不同学科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解决思路。

2月13日,两大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平台落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外科微创机器人人工智能中心”揭牌。其中,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9月招收首批学生,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

今年,深职大继续面向全校立项AI课程约30门,涉及AI通识课程、Al专业课程、Al赋能课程,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深圳技术大学推出了深圳首个《大模型与DeepSeek应用》实践应用型通识课,通过设计大模型和DeepSeek前沿实践应用案例,学生将学会如何将AI技术融入日常学习、科学研究以及各个行业领域。

注重学科跨界融合

如何用好AI这一教学工具,深职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主任鄢小虎表示:“深职大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课程智能体,基于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未来,我们会继续在教学中搭建大模型实验平台,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研讨,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算法、应用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人工智能是向后看的,它依赖于已有数据;而人类智慧是向前看的,具有无限创造力。”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直播中表示,AI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艺术涵养及坚毅品格,这些正是教育应强化的核心。“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需要技术知识,还需要对艺术、文化和社会科学的深刻理解。在人工智能浪潮下,要注重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徐扬生说。

徐扬生表示,“个性化思想才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财富。”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