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朗水产养殖大户探索“分级养殖”,近500个鱼塘高效运转 | 春好正是耕种时

中山+ 中山日报
03-02 19:18
收录于专题:中山新闻
摘要

春天正是一年里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春节后,中山的养殖户们正在塘头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育苗、分苗、调水、放苗、投料、增氧……“水上春耕”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塘中的罗非鱼装框后会被转投到治理后的水塘中。记者 王云 摄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南朗街道左步村的广东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力水产”)罗非鱼养殖基地,看到雾气腾腾的冬棚里,工人们正在将罗非鱼清筛装上货车。公司总经理施君圣从事水产养殖20多年,在南朗街道的养殖面积有4000亩,他拿出400亩做尾水治理池,探索绿色养殖。在养殖面积缩小的情况下,通过运用他花几年时间探索出来的“分级养殖”模式,提高了鱼塘利用效率,提升养殖成效。

推动绿色养殖

拿出400亩鱼塘做尾水治理

清晨7时许,养殖基地已经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冬棚里,工人们快速将罗非鱼清筛装上货车。随后,这些鱼儿将被快速送到邻近的鱼塘喂养。在鱼塘边上,有几个露天的小池子,池水清澈,上面有规律地排列着生态浮床,里面种有睡莲等其他水生植物。这些就是用作尾水治理的“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塘。

记者在现场看到,“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塘紧邻水产养殖鱼塘,依次分为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中间又被两个过滤坝分隔。整个系统可以通过物理沉淀、过滤、微生物活化等方式,实现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

在鱼塘边上,有几个露天的小池子,池水清澈,上面有规律地排列着生态浮床,里面种有睡莲等其他水生植物。记者 王云 摄

2021年12月,中山正式启动养殖池塘升级改造与尾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确保鱼塘尾水排放达标,全市主推“三池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两个过滤坝)尾水治理模式。作为养殖大户,中力水产用一年多时间,将其在南朗街道的4000亩水产养殖面积实现了尾水治理全覆盖,成为全市养殖鱼塘尾水治理的典型标杆企业。

“刚开始其实也不大愿意。”施君圣直言不讳,由于“三池两坝”工艺需腾出片区鱼塘面积的5%到10%用作尾水净化工程的功能区域,这必然意味着鱼塘的养殖面积减少。4000亩养殖面积就要拿出400亩用作尾水治理,也就不能直接产生养殖效益。并且,每亩每年还要另外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养殖成本进一步提升。

虽然最初不大理解,但绿色养殖和环保排放是必由之路。在相关部门前期的支持下,施君圣按照项目规划腾出了鱼塘用于“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工程的建设用地。2023年3月,施君圣400亩的尾水治理项目完成竣工验收,并于2024年正式投入运营。“相比前几年,现在河道的水确实干净了很多,经过处理的尾水还可以直接用于养殖罗非鱼。”施君圣说,尾水经过治理后排放,生态效益明显,这也是企业对城市生态环境长远改善作出的应有贡献。

探索“分级养殖”

提高鱼塘使用效率

施君圣是浙江人,在中山从事养殖有20多年了,其间也曾在珠海、江门等地养殖,最终他还是选择扎根中山,并不断扩大养殖面积。20多年间,他见证了中山水产养殖品种、技术和规模的提升,自己也在不断探索高效养殖模式。

被投放罗非鱼的水塘,塘水经处理过后已能满足饲养要求。记者 王云 摄

每年1月到7月,是中力水产的出货旺季,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养殖基地每天出鱼量达到10万公斤左右。为了确保销售端供货充足,养殖端要不断提高效率和产量。他用近两年的实践摸索出罗非鱼分级养殖模式,提高了鱼塘利用效率。

记者看到的分鱼现场,正是这种模式的实践。施君圣解释,以往养殖采取一次性定量放苗的方式,之后将鱼在一个塘里从小养到大,这样管理成本比较高,鱼塘前期的利用率低。使用分级养殖后,将鱼苗在一个塘里养成“标粗”规格(鱼苗标粗是指将小规格的鱼苗培育到一定规格,目的是提高鱼苗的成活率),然后进行分苗。

比如,以10个塘为一个单位,每个塘放5万只苗,传统方式是将50万只苗统一采购回来,放到10个塘里,这样,每个鱼塘的成活率不能保证,且要等养到一两个月才能看出来生长情况,并且提高了管理成本。采用分级模式养殖以后,50万只鱼苗可以先放到两个塘里,其他的8个塘根据需要养殖中鱼、大鱼,相当于所有的塘都在轮转。根据鱼苗规格测算养殖密度,不仅存活率大大提高,而且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提高了效益。“以往八成存活就很高了,两成三成都有可能,而且鱼塘利用率低,我们这种模式存活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

施君圣说,市场竞争激烈,必须不断探索高效养殖模式,其间也走了不少弯路,最终自己花了两年时间摸索出来。如今近500个鱼塘分成4个片区,每个片区内的鱼塘根据分级养殖需要进行调度,做到鱼塘利用率最大化。

抱团发展抗风险

新一年发力销售端

下午3时,近4万公斤活蹦乱跳的罗非鱼依次被装上卡车,这批活鱼将被送至福建、茂名等地的加工厂。“近年来,我越发感受到抱团发展的优势,这样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2023年,他与同在珠三角从事养殖的“发小”陈伟峰合作,由他负责生产端,陈伟峰负责销售端。他说,两人联手不仅能保证产量,还能各自发挥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

活蹦乱跳的罗非鱼过秤后将依次被装上卡车。

2024年,罗非鱼销售行情不错,对于新一年发展,施君圣充满信心。为了进一步掌握市场销售主动权,他们还计划与大型切片加工厂合作,对养殖的罗非鱼进行深加工。“市场永远在变化,我们要做到每年都在进步。”施君圣说。

统筹:黄启艳

编辑 张英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程明盛

(作者: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