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深圳高校的学生们将陆续走进探索人工智能的大课堂。以深大为例,该校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了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同时满血版DeepSeek-R1(671B)大模型也正式在深大上线了。当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迅猛发展,为了与时代接轨,新学期伊始,深圳高校纷纷出击,推出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课程,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到价值与伦理引导,学生不仅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很惊喜学校能开设这样的课程来帮助我们与热点接轨,希望从中能学到一些DeepSeek的算法内容,以及我们能用它做什么、如何协助自身更高效地完成任务。”深大22级新闻学本科生李彦妮说。据了解,深大推出的这门DeepSeek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旨在通过设计基于DeepSeek的前沿应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并学习如何将AI技术融入其他学科研究中。记者在课表上看到,课程内容涵盖了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技术原理以及DeepSeek在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IGC),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推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
6年前南科大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在本学期也实现了更新换代,升级成《人工智能与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3个学院的15名教授组成,内容涵盖计算机科学、数学、集成电路等多学科领域,通过分析不同学科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如机器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传染病预测预警等,展示人工智能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和解决思路。
去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623所高职院校备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其中深职大于2023年开设了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职业本科专业,并构建了一套完整且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领域。今年,深职大继续面向全校立项AI课程约30门,涉及AI通识课程、Al专业课程、Al赋能课程,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课程建设周期为一年,验收时,课程需提供课程智能体、AI技术与学科内容交叉融合数字资源、AI课程教学改革案例等成果和相关支撑材料。
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势头强劲,企业创新能力活跃,产业生态健全,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对人工智能人才的诉求日益增长。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实力,不仅取决于技术、产品和产业规模,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或地区能培养出怎样的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对产业落地应用、技术产品推广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对于有干事热情的年轻优秀人才更是具有巨大吸引力,这也是深圳的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仪式上对记者说。2月13日,两大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平台落地港中大(深圳)——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外科微创机器人人工智能中心”正式揭牌。其中,人工智能学院计划于9月招收首批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及人工智能哲学硕士-博士项目。
仪式当天,徐扬生告诉记者,原本他让AI帮其写了一篇讲话稿,但是,“AI生成的那篇不是我想要的,修改半天,我只摘取了其中一段。结果今天早上一看,连这唯一保留的一段也被我删掉了。”徐扬生以这个例子说明,人工智能固然能取代一部分工作,但它无法取代人类深度的思考和感情。“越是在AI盛行的年代,人类的思想越重要,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越重要。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做有思想的人。比起死记硬背的公式定理,个性化的思想才是未来人才最重要的财富。”
不少大学生也认为,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助手,用不好便会成为绊脚石。“我通常会用AI快速阅读文献,能省去不少翻译的时间。撰写论文上用处不大,因为涉及文字打磨和文章逻辑,AI往往会陷入模式化,一些深入的问题常常也是回答不到点上。由此看,AI是一个打底的好帮手。”李彦妮说。在深大23级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李安然看来,选修基于DeepSeek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也是为了找一个好帮手,让学习、生活、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如何用好人工智能这一教学工具,深职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主任鄢小虎提出了良策。“深职大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课程智能体,基于学生学习数据,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除了开设具身智能相关课程与实践项目外,我们还计划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具身智能课题研究。未来,我们会继续在教学中搭建大模型实验平台,定期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研讨,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算法、应用案例融入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探索如何赋予机器人更智能的决策与行动能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李璐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