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深圳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环境:让“创新+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郑思 樊怡君
02-23 20:4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市两会召开在即,2月23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引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大家点赞了我市发布的一系列支持创新和引才育才的新举措,同时就深圳进一步激活创新、人才强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提出意见建议。

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亿芯通讯董事长李继朝23日上午收看了新闻发布会的直播。他说,发布会信息量大,政策及时给力。其中“持续推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在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开天辟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让他印象深刻。科技创新是深圳的一面旗帜,我们既要“抬头看天”支持领军大企业的发展,也要“低头看地”特别关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要在研发补贴、产业用地、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市人大代表、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认为,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基石,深圳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为主,是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国资国企基金作为国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资源优势。建议进一步发挥国资基金赋能作用,加快建立审慎包容的容错机制,培育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助力深圳中小企业发展。

在人才政策的实用性和适配度上深耕细作

深圳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提供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市政协委员、深圳市电子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深圳市慧天夏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夏俊为这一吸引青年人才的举措叫好。他说,青年学子来深圳找工作,通常 7 天内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能提供15 天免费住宿,就能让学生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充分选择就业岗位。这一政策将有效吸引全国各地众多青年学子来深,为深圳迎来更多“创新的种子”。

“深圳想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迫切需要国际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加持。”市政协委员、康膝生物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墨表示,对于科技创新人才而言,有两个方面至关重要。其一,要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不断规划职业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其二,为人才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也必不可少,涵盖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不仅要关注顶尖人才,也要关注处于‘腰部’的大量研发人员,他们具有创新活力,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市人大代表王艳梅认为,要留住这些“腰部”人才,既需要有繁荣的中小企业生态,也需要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不能“一刀切”地用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考核。同时,要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从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市政协委员、深圳市柏斯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总裁商剑锋表示,随着时代变化,人才的结构和需求也在变化。“既要宠人才,也要懂人才,要在人才政策的实用性和适配度上深耕细作,才能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来深。”

实施AI 基础研究攻坚计划

当前,深圳正在发力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会公布的“训力券”补贴、对开放应用场景等人工智能产业支持政策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

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俞大鹏表示,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非常多,深圳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基础雄厚,相信未来5到10年内一定会涌现出“群龙”。

市政协委员、中集智能首席战略与投资官张伟认为深圳人工智能在核心产业规模和发明专利授权量上表现突出,但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亟需进一步提升。他建议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构建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应用场景示范企业分别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实施“AI 基础研究攻坚计划”,联合鹏城实验室、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科研力量,聚焦AI大模型、类脑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开展协同攻关。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邓辉林

(作者: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郑思 樊怡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