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钢第五交响乐《鲁迅》将在广深连演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02-21 12: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3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创作的第五交响乐《鲁迅》将由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与广州连演两场。指挥为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林大叶,朗诵者为濮存昕。

第五交响乐《鲁迅》曾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扛鼎之作,其大胆创新表现手法,在标准交响乐结构基础上融入了歌剧、清唱剧的处理手法,并运用越剧、高腔等地方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以现代作曲技法糅合古筝、三弦、竹笛、箫等民族乐器进行丰富呈现。近日,记者专访了创作者——中国音协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叶小钢,听听他与鲁迅的“纸短情长”。

一曲只属于鲁迅的交响乐

第五交响乐《鲁迅》是倚重文学作品而进行的音乐创作,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全球首演,全曲《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个乐章犹如一组有哭有笑、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叶小钢以简练有效的音乐造型,勾画出鲁迅笔下生活在20世纪初期风云变幻的乡土社会,正是这些命运多舛的经典人物构成了鲁迅在黑暗中抗争、心怀悲悯与希望的思想情感世界。

“鲁迅长孙周令飞曾说‘在广州8个月,是鲁迅一生中最柔软、最浪漫的时期。’广州是阅书撰文的理想地,鲁迅在此写下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之名句。广州更是存放鲁迅爱情果实的地方,恋爱中的鲁迅,文笔轻柔,节奏变缓。以上提到的章节,包括第五响乐中的第八乐章《两地书》,都成了交响乐的重要篇章。”叶小钢告诉记者。

叶小钢出生在江南,在上海生活了22年,如今在广东工作,相似的生活轨迹让他对鲁迅有更深沉的理解。在他看来,鲁迅的文章是微光,是林中响箭,他的文学精髓,高于纯虚构,高于抒情诗。鲁迅的意义,从来不是虚幻的文学概念,其特殊意义伴随中国社会变革而诞生。因此,他写下了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交响乐创作扛鼎之作的第五交响乐《鲁迅》。

“鲁迅的文化,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在志向高远之奋力中,有一眼望不到尽头之未来。我似在写一本岁月的书,交响乐《鲁迅》的音乐,每个音符积淀的沉重与激情,都属于鲁迅。”叶小钢说。

音符之外的“深圳回响”

叶小钢告诉记者,本次交响乐演出中的诸多独唱将由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们倾情演绎,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还为黑胶唱片《鲁迅》题名。“唱词均选摘于鲁迅原作,采用清唱剧较为灵活性的戏剧方式塑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阿Q》《祥林嫂》),以交响乐队的音响张力和中西乐器相结合的丰富音色表现力,展现了鲁迅文学中蕴藏的高度的现实性、戏剧性、浪漫性与隐喻性的多重内涵。”叶小钢说。

熟悉音乐学院的人不难发现,学院师生经常“客串”各类高水平专业演出,这不仅是因为名师自身强大的专业背景,更是因为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全球视野。“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2023年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纪念勋伯格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学术座谈会”、“中乐创作与传承——大湾区的机遇研讨会”、“2024粤港澳大湾区暨全国艺术院校作曲家研讨会”等活动上,音乐学院的风采和实力一目了然。

此外,在叶小钢的带领下,音乐学院在国际交流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去年1月30日至2月3日,叶小钢应邀带队赴英国曼彻斯特、伯明翰开展为期五天的交流访问系列活动;4月,他又带队赴新加坡开展为期三天的交流访问系列活动;5月,音乐学院代表团飞赴欧洲维也纳、萨尔茨堡、林茨等地,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对外交流全球巡演系列活动欧洲站巡演;今年2月,音乐学院代表团赴德国纽伦堡代表深圳进行新春音乐会,叶小钢的《玉观音》协奏曲新版大受欢迎,音乐学院还与纽伦堡国立音乐学院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在全球音乐大环境中,不断发出深圳声音。

“大湾区需要一座音乐教育的标杆”

在深圳龙岗区的一片葱郁山麓间,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教学楼内传来阵阵琴声。这里没有传统音乐学院的刻板边界,取而代之的是跨学科的创作室、融合科技的声学实验室,以及时常响起的即兴合奏。作为这座新兴音乐学院的创院院长,叶小钢的办学理念与他笔下的交响乐一样,充满先锋性与实验性。

回首过往音乐学院从无到有、从新到强的奋斗之路,一切历历在目:办学规模初创时期的寥寥学士几人到如今的数百本硕博,全球一流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的搭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模式的形成,大湾区音乐艺术融合与发展新高地的初创,国际上极具影响力对外交流合作与展演的成功举办,音乐学院已从苔花小如米变成终做牡丹开。

1985年叶小钢的《地平线》问世,引领了上世纪中国音乐的新浪潮,到今年他刚刚到夏威夷世界首演的交响序曲《英雄》,他又完成了创作上的更新,同时他还将率领港中深音乐学院的创作家开创一个全新、高水平同时又为广大听众接受的新风格音乐浪潮,在国际国内扩大“深圳新声音”的影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大湾区经济与文化建设,立争领先全国。

很多人问叶小钢,“您早已功成名就,为什么还那么拼?”他坦白说,为了一份使命。“中国音乐创作的目标应是充分满足与提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应该让中华文化在音乐领域辐射世界。”叶小钢说。

2021年选择深圳,叶小钢看中的是这片土地的“蓬勃生长力”。在他看来,港中大(深圳)的国际化基因与大湾区的创新生态,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可能。植根在祖国这样一片广博深情的沃土上,与时俱进建设一所音乐学院,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国际先进文化,全面推动文化融合与创新,让深圳、大湾区、乃至中国的好声音唱响在世界中心舞台。

“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区域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地域文化共同体,而建设一所重量级音乐学院将有助于共同锻造和丰富湾区的人文精神内涵,进一步推动湾区文化事业的多元发展。今天,通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让音乐崛起在南方’这个美好而宏大的愿望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叶小钢说。

站在音乐学院即将完工的新校园里远眺,冬日暖阳的金辉静静泼洒在神仙湖面上。“再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一座理念创新、专业领先、环境优美、教育卓越的世界顶流音乐学院将全面建成,届时必将成为音乐教育的标杆、艺术创新的基地、国际合作的桥梁,为全球文化的共融共享、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互鉴互通做出贡献。”

(图片由叶小钢院长提供)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终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