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则新闻,作为“岭南报春第一花”,梧桐山50万株铃儿花目前已进入最佳赏花期。
铃儿花又称吊钟花,是广东“四大名花”。深圳的野生铃儿花主要分布在广东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恩上湿地附近“铃儿花海”和“吊钟花排”,总面积约500亩,共50万株。
这则新闻使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几乎消失了的节日——花朝节。
这个对我们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的节日其实大有来头,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陶朱公书》中就有记载,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更有详细描述。
花朝节的习俗非常丰富,除踏青赏红,还有扑蝶挑菜、燃灯祈福、蒸花糕、饮花酒、喝花粥等。明代汤显祖《花朝》诗即咏扑蝶:“妒花风雨怕难销,偶逐晴光扑蝶遥。一半春随残夜醉,却言明日是花朝”——在我看来,古人所谓的“良辰美景”,几乎就是“花朝”的一个代名词。
据记载,花朝节有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正月十五的元宵、二月十五的花朝、八月十五的中秋这三个“月半”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可见其地位之尊崇,也可见古人的诗意与浪漫。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它渐渐地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说起来,“失联”的又何止一个“花朝”呢?一方面,我们在创造更多的节日,另一方面,就像这个世界每天都有物种灭绝一样,越来越多的传统节日正渐次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文明的化石。
事实上,节日背后沉淀着情感与生活方式。节日“失联”了,但古人那种未经污染的、蓬勃饱满的情感乃至生活方式不应与我们“失联”。现代科技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精致、舒适的同时,也使我们与自然越来越远。
那么,接下来,随着植物们纷纷苏醒,让我们学会走出办公室,去感受这无边春光吧——在这个所谓的后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灵魂可能恰恰需要用农业文明、用隐藏在某一个节日背后的古典意境来对冲与调和,以避免被加速奔跑的现代科技连根拔起。
记者:李跃
编辑:刘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