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拾荒者

杨德振
02-11 14:58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精神拾荒者”有哪些特质呢?

一位朋友从北方来广州公干,我请他小酌;席间相谈甚欢,仔细了解到,他在某高校里主编一本政工刊物,读者对象主要针对各高校搞政治思想工作的教育者,杂志全国发行,颇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我问他“干这项工作多少年了”?他说,从普通编辑干到现在当主编,一共干了25年。这25年里,每天与文字打交道,一刻不敢懈怠和马虎,毕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不敢误人子弟、荒废职业道德。说这话时,只见他眼睛放光,神采飞扬,看得出,他为自己孜孜矻矻的追求无怨无悔,甚至有些自豪的神情;我不禁为他的这份执着与敬业精神,心生赞美与钦佩;与其说他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还不如说他是人类“精神世界拾荒者”更为恰当些。

他完全具备和符合“精神拾荒者”的特质。那么,“精神拾荒者”有哪些特质呢?首先必须从广袤的思想原野上捡拾精神的碎片,进行鉴别、分析、咀嚼,从中归纳并提炼出精华,就像物质拾荒者那样,发现和甄选有变卖价值的废品,分门别类加以区分,取优去劣,去芜存菁,这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没有吃苦劲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其次是如何把捡拾回来的思想或精神“碎片”如何加工、打磨成符合读者口味的系统理论读物,这需要一个编辑的学养、眼光、才华、气度、境界、裁剪与取舍能力,还有审美观正确与否;如果不是具备这种能力,许多好稿子就会陷入“泥牛入海”的境地。最后是在去芜存菁后,如何修正观点、补充进自己的符合主旋律或杂志的思想主旨风格的内容,形成完整、科学、有说服力的一套具备理论体系的精神读物,达到启发读者、教育读者、濡染读者、开阔视野、拔高灵魂、清洁精神的目的;这样才算具备了一个“精神拾荒者”的特质。这个朋友做到了,而且一做就是25年,非常了不起!令我钦佩得五体投地。

仅有这些还不够,就像物质拾荒者那样,还必须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和稳定的心态;“精神拾荒者”也不能例外,他经常加班加点地熬夜,蝇头小字常常让人昏头昏脑、苦不堪言,如果没有一副好身体,是绝对熬不下去的;其次,这个“精神拾荒者”自己守着清贫岗位,还必须“高调”输出正能量,没有一种奉献、高尚的心态也是胜任不了岗位工作的;欲求物质的荣华富贵者,是绝对做不了高尚的“精神拾荒者”的。这个朋友甘于淡泊、清贫,一干25年“精神拾荒”的工作,这也是让人肃然起敬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送走这个“精神拾荒”的朋友后,我在想,我自己长期从事“心灵写作”,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精神产品”,算不算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拾荒者”或“拓荒者”呢?看过我文章的人成千上万,我都在耗心耗力为这部分读者进行“精神输送”“精神按摩”和“精神拔罐”,抚慰过许多人的心灵和情感,还曾先后挽救过三名迷惘、厌世的年轻人的生命,也算是孜孜矻矻、功德在世。当然,与那个朋友一干就是25年“拾荒”工作相比,我还是自觉逊色不如。

我时常想,社会在高速发展,新事物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人们在物质富裕之余,应努力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如此,才算达到了真正的小康和富裕;精神上的富足除了靠个人修炼和滋养生成以外,我想,社会上“精神拾荒者”的功劳和作用不可小觑。但愿社会上和人群中涌现出更多的“精神拾荒者”,照亮人们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