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潜力和复杂性的产业之一,蕴藏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具身智能的商业体系异常复杂,涵盖了从上游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到中游的整机与系统集成,再到下游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落地。每一环节都关系到产业的成功与发展,必须形成综合性优势,以推动整个产业的成熟。深圳,作为中国创新与制造的前沿城市,凭借其在多个环节上的独特优势,正在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然而,深圳在产业链中游的系统集成技术上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需要通过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上游优势:强大的供应链体系
深圳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尤其是在具身智能产业的上游。作为全球电子制造和创新中心,深圳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硬件生产基地之一。在具身智能产业中,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是产业的基础,而深圳在这一领域具备显著优势。深圳不仅拥有成熟的产业链,涵盖了传感器、芯片、电池、驱动模块等关键组件,还在多个高科技领域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车领域,深圳的零部件产业发展迅猛,过去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与制造经验。深圳的企业如华为、大疆等公司,通过长期的技术创新,塑造了强大的产业链优势,为具身智能产业的上游提供了充足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供应链不仅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这一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开发周期,提升了具身智能产品的生产效率。通过在技术与生产环节的完美衔接,深圳为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系统集成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确保了整个产业链的高效运作与快速迭代。
中游挑战:系统集成与技术突破
虽然深圳在具身智能产业的上游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但在产业链的中游,即整机与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深圳仍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中游环节涵盖了硬件整合、算法应用、控制系统以及多种技术的结合,属于产业的核心部分。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机器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复杂的系统集成技术。
目前,深圳的机器人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许多深圳公司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集成和应用方面,深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例如,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上,仍然面临着高精度传感、计算能力等方面的瓶颈,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适应能力。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深圳可以借助开源平台和技术标准化的推动,如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的开源AIRSHIP项目。通过开源赋能,深圳有望打破中游技术的瓶颈,促进技术协同与产业链的整合。通过建立开放的技术平台,深圳可以连接上下游,促进硬件与软件的深度融合,提升系统集成技术的研发水平,进一步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成熟。
下游优势: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落地
下游环节侧重于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开发和落地,决定了技术的实际价值与市场潜力。深圳在这一环节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深圳的地理位置使其能够快速接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市场,为具身智能产品的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深圳不仅具备高效的生产能力,还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这为其在下游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深圳的机器人企业将自然进化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推动更高层次的技术融合与创新。例如,深圳的机器人企业在服务、医疗、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这些机器人将不仅仅停留在单一功能的实现上,而是能够实现更复杂的任务,具有更多的自主决策与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
地域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效应
深圳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湾区内,东莞、惠州等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制造基础,深圳和广州则是科技创新与研发的核心,香港为产品的全球化提供了国际化的金融和市场平台。这一独特的区域协同效应使得深圳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产业资源,形成技术、生产和市场的无缝连接,提升了整个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深圳有望借助大湾区的综合优势,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将周边城市的优势资源整合,深圳可以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结语: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具身智能产业逐步成熟,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深圳在上游供应链、产品研发和地域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将愈加显现。然而,在产业链中游的系统集成技术方面,深圳仍需加大突破力度。随着开源技术的引入与技术标准化的推动,深圳有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升全球竞争力。
深圳不仅要继续巩固其在上游零部件的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游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场景的开发。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整合产业链资源,深圳有望在全球具身智能产业中占据领导地位,并在未来成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全球中心。
(作者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世界青年科学院院士、IEEE高级会员)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王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