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悲喜交融
澎湃新闻
2020-09-19 12:25

自9月13日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拉开“艺起前行”优秀新创舞台作品上海展演大幕之后,外地参演作品也将陆续登上上海舞台。9月17日至9月18日,江苏常州市滑稽剧团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强烈的关注。这部剧以作家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为主线,以他的生命经历,讲述了中国农民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为土地、为生存、为吃饭问题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也从中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海报

“我感觉这部剧对我们常州滑稽剧团而言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意义不同寻常,这部剧我们也对传统滑稽戏做了很大的探索,在我的从业经历里,滑稽戏还从来没有承载过这么重大厚重的题材,讲述关于农民与土地、土地与粮食等很多深刻的命题。”

演出前夕,常州滑稽剧团团长、也是剧中主演陈奂生的张怡介绍说,为了让这部剧走得更远,他们还尝试用常州普通话而不是方言演出,因此在北京等很多地方引发了不小的反响。该剧编剧之一、常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创作部主任张军则认为,这部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滑稽戏,更像是一部亦悲亦喜、亦庄亦谐的方言话剧作品。

5个年代故事展现半个世纪的“吃饭问题”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本由原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团长王宏与青年编剧张军联合创作。创作的初衷正是希望对“吃饭”这个司空见惯就很少有艺术表现的问题的思考。剧中的“陈奂生”来自常州籍作家高晓声的系列小说,但剧情内容却和小说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张军介绍说,剧目取用了“陈奂生”这一角色,是延续了原著人物的性格逻辑和特征。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全剧共讲述了5个年代的故事,包括1970年、1978年、1986年、2006年、2018年,在这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全剧围绕“漏斗户”陈奂生和他的三个子女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有关土地、粮食、吃饭问题所发生的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故事。

全剧以晚年的陈奂生切入,不断用闪回展开剧情,剧情的讽刺与冲突悲喜交融,令人笑中含泪。

张军介绍说,这部剧在创作之初就在思考,如何和当下的观众有交流,因此始终在考虑可看性、观赏性,剧中的很多喜剧噱头也都尽量用常州普通话表达,因此引发了更多人的共鸣。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滑稽戏首次尝试表达厚重题材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创作阵容强大,编剧王宏曾写过很多春晚脍炙人口的戏剧小品,而导演则是执导过舞台剧《黄土谣》、《白鹿原》等剧目的总政歌剧团导演胡宗琪。

这部剧也因此从一开始在气质上就和传统的滑稽戏有了一些不同。常州滑稽戏有“说唱并重、悲喜交融”的艺术特征,但用滑稽戏的艺术形式表达厚重的现实题材,对主创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主演兼团长张怡表示,陈奂生这个角色可能也是他从艺生涯以来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不仅人物的年龄跨度十分之大,而且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年代感也有很大跨度,两小时的剧中,他一场到底没有下场的时候,对一个演员来说很有挑战。他在剧中既保留了一些滑稽戏的传统噱头表演,也对不同年代的人物神情、嗓音有独特处理。

在该剧尾声,演员们通过秧歌、探戈、踢踏等3段表演演绎出陈奂生与傻妹“天堂的婚礼”,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剧照

这些年,常州滑稽剧团和很多剧团一样,面临着观众流失的问题。但这部剧最终的呈现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扎实的剧本和幽默的表达,让这部剧赢得了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重大奖项,甚至有人把这部剧比作滑稽戏的《狗儿爷涅槃》。

创排至今一年多,《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已经在舞台上演出近百场,还在江苏各大高校巡演,赢得了青年观众的喜爱。张怡说:“我们此前创作也遇到了一定瓶颈,包括滑稽戏的方言局限,但这一次,我们感受到,只要作品真的好,有思考,就一定能赢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编辑 董雯静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