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 春节申遗成功,科技与传统文化交融下的深圳文旅“磁场”

晶报
02-05 08:02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剪纸、书法、年画、打铁花、耍火棍……蛇年春节,众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与您相遇。这特别的传统年味,也使深圳成为一座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携程旅游平台统计显示,深圳位居春节期间国内十大热门目的地第四位,更跻身“00后”游客热衷目的地三甲之列。

剪纸、书法、年画、打铁花、耍火棍……蛇年春节,众多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深圳这座年轻的现代化大都市里与您相遇。这特别的传统年味,也使深圳成为一座巨大的文化磁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携程旅游平台统计显示,深圳位居春节期间国内十大热门目的地第四位,更跻身“00后”游客热衷目的地三甲之列。

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走向全球,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

蛇年春节,也由此成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而令人们惊喜的是,传统春节、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深圳这座新兴的城市里得到了全方位的呈现。

春节期间,深圳博物馆推出“粤式酥点技艺传承”展,重现岭南饮食文化的精致之美;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非遗+百业”的全城联动活动在春节期间启动,时间持续至2月下旬,将传统文化与“吃住行游娱购”结合,推动文化与消费深度融合。

2025年央视春晚里,“许仙”与“白娘子”的元素让人难忘。而春节里的小梅沙海洋世界也上演着一场场美人鱼冠军表演秀《灵蛇贺岁》,节目同样取材于中国传统的《白蛇传》,由中国美人鱼冠军团队在海洋馆大洋池的水中倾情呈现,从年初一到年初七,每天四场。

此外,在小梅沙海洋世界园区内,财神、四海龙王、海神波塞冬、敖宝敖仔,还有前来助阵的“奶龙”,与各色海洋动物们一起为游客带上新春的祝福。

在福田区的迎春花市上,非遗祈福绣球、非遗年画、非遗剪纸集体亮相。现场有顾客惊叹剪纸作品的精巧:“小蛇嘴里吐了一个葫芦,还有只喜鹊来报喜,说你们家来了一条金蛇。”

春节期间,深圳全市还有多项非遗特色活动持续上新,如南头古城、“筝筝向荣”风筝主题展、甘坑古镇奇妙夜灯会等,为市民带来别样的“非遗版春节”。

引人关注的是,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重磅推出“锦绣喜粤年”春节主题活动,将非遗、国风沉浸体验和岭南年俗完美融合,为游客献上一场极具文化魅力的春节盛宴。

锦绣楼迎客开市,州桥夜市灯影交织,波斯蕃坊尽显异域风情,半遮面茶楼上演市井故事……影视剧《梦华录》的繁华市井被搬到景区,让游客置身千年前的繁华盛景。活动现场,不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展示传统技艺,更有演武大会与点茶六艺等,将古代市井文化与现代沉浸互动相结合,为游客带来非遗与新文娱交织的文化享受。

世界之窗首次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特色演出,水上飞人、火壶、打铁花、潮汕英歌舞等精彩纷呈,让游客深度体验传统技艺的非凡韵味。新春狂欢大巡游、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等节目也相继上演,为游客带来了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

此外,沉浸式巡游戏剧《钱蛇》也在春节期间进行了深圳首演,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界限,让游客近距离观赏互动,深度感受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圳将传统年俗的“基因库”与先锋科技的“实验室”巧妙嫁接,传统年味正以独特的“深式语法”焕发新生。

如你所见,无论是深圳湾融入AI算法的无人机表演、还是南山荷兰花卉小镇迈着灵活步伐巧妙变身“小狮子”的机器狗、抑或是罗湖爱国路花市上写春联的AI机械臂,都给在深圳过年的市民带来了更加新奇的观感体验。

将经典的中华文化通过VR形式呈现,也成为这个新春的深圳特色。在福田深业上城,来自四川的三星堆文创团队打造的《奇遇三星堆》VR沉浸探索展吸引了游客驻足。展览将三星堆文化与国内顶级VR技术相结合,让人们得以以全新方式与三星堆相遇,沉浸式体验三星堆人的服饰、发式、冠式、饮食以及自然生活环境。很多来深外地游客表示,没想到能在深圳现场更真切地体验三星堆文化。

在中国年俗文化中,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通过集会、舞龙舞狮等形式,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2月2日上午,在深圳节日大道,主办方组织了4只充满未来感的机甲醒狮与传统醒狮共同起舞。机甲醒狮时而高高跃起,时而轻盈转身,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栩栩如生,成了活动现场“最靓的仔”,市民争先恐后地和机甲醒狮互动。机甲醒狮将现代科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以科技的力量赋予了传统舞狮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化以一种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是的,这座平均年龄年仅32.8岁的城市,正在用科技的力量重组传统年俗。科技精英们在元宇宙空间里复原消失的宗祠祭祀;“95后”白领穿着汉服打卡国潮主题地铁专列;社区图书馆里不同方言讲述的年兽故事引人入胜;城中村的潮汕阿嬷,学会用微信制作电子粿品教程;东北餐馆老板将冻梨摆进ins风的礼盒;湘菜馆推出可以扫码听乡音的腊味礼包……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创新创造,将传统习俗变成了可以自由拼接的“文化积木”。

——◆——

深圳的春节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始终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共振。而这背后,是一种更广阔的传统与城市、传统与科技相互融合、相互加持的图景。深圳较早地就意识到,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终极竞争力,较早地就致力于进行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能见度”,让真正的中华文化被世界更多地“看见”。

以近来的几起典型的文化现象为例。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之所以产生了惊人的“破圈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融合了咏春拳、香云纱两大国家级非遗,剧中,热血高燃的咏春拳、饱满深情的香云纱、层层叠叠的镬耳楼、烟火气十足的七十二家房客等极具岭南风情的元素都曾在巡演中引发全球各地观众强烈共情共感。

2024年11月,全球首款多端动漫竞技射击游戏《卡拉彼丘》国际服正式推出。《卡拉彼丘》的最大看点,是在游戏中融入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比如,在沐春节主题活动中,玩家们可以体验到挂灯笼、放礼花等春节习俗,感受到游戏中浓浓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魅力。同时,游戏中的服装也巧妙融入了十二生肖和唐代文化元素。

很多人未必知道,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年轻大都市,深圳不仅以高科技和时尚潮流著称,也继承了堪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深圳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9个,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个。作为一种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相信深圳接下来会更好地为它们接上现代生活的地气,与现代生活进行更广泛的连接。

去年底,春节申遗成功,正如其申报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的“实践”二字所透露的一样,春节申遗成功的关键词就是“实践”。相信深圳会更好地通过实践,借助科技与创意的力量,对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现代性表达,让城市更加活色生香,更加热气腾腾,对国内外游客形成更大的文化“磁场效应”。

朱光潜说,过去如那漆黑的天空,惟有人类创造的思想艺术如星光闪烁其间——科技与传统交相辉映下的非遗,也可以看成是这样的“星光”。

编辑 刘珂

(作者:晶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