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武汉调研,到了华为武汉基地、长江存储等企业,考察了硅光芯片、存储芯片等研发生产情况。
同一天,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科学院将在“率先行动”第二个阶段目标当中,将“卡脖子”的问题和国外出口管制的清单转化为任务清单。内容包括,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
就在此前一天,美国的禁令生效,彻底切断了华为从外界寻求代工制造到成品芯片购买的所有途径。
三条接踵而至的新闻大有深意。其中,于2014年启动的“率先行动”,正是为解决涉及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而生。目前行动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项目均属此列。
华为的遭遇令人悲愤,但让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了自身实力,也让人彻底丢掉了幻想。大家本以为,通过争取信任以及利益博弈,问题不会走向极端,但结果表明美国为了利益将不择手段。而每一家试图向产业链上游攀登的中国企业都可能变成“华为”,美国的举措只能让我们坚定信念,拥抱全球化的同时,必须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华为能等多久?据报道,华为包机从台湾抢运回了1.2亿颗芯片,按照2019年华为手机全球年销量2.4亿台计算,这些芯片将为华为争取到至少半年时间;运营商业务是华为的基础,采用的是海思研发的芯片,有消息指华为在2018年就开始储备芯片,应能支撑几年的需求;此外,华为正在加快以鸿蒙系统为主的移动应用生态圈建设,向着新产业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市场角色转化。
万物互联时代,没有芯片,就会被排斥在信息产业生态圈之外。储备芯片只是一时之策,从事芯片设计的海思仍需要基于ARM架构设计,制造环节也要依赖代工,包括用到光刻机。因此,真正要摆脱芯片断供威胁,需要打通整个芯片产业链。
华为是中国5G产业的领头羊,身后还站着产业链上的众多中国供应商,5G产业又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创新发展的希望,困难再大也要上。眼下已是“至暗时刻”,但国际环境也并非铁板一块,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依存度越来越紧密,中国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断供封锁要取得长效没那么容易。当年拿破仑试图用借助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封锁来打败英国,反而加速了自身的失败,就是最好的历史注脚。
有华为的坚持、科学院的“率先行动”,还需要全社会的合力跟进,只有把所有的管制清单变成任务清单,潜心攻关,才能筑就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大。若干年后,历史或将重新定义这一时刻。
(深圳商报供稿)
编辑 李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