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两部深入浅出的硬核童书突然火了——《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7 月一上市,就成为科普畅销书。说其硬核,是因为两书讲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高深的科学话题。书作者涂子沛却化高深于无形,将前沿、专业的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使得两书成为真正具有启蒙意义的科普童书。
▲涂子沛
涂子沛是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这是他首次专为青少年读者打造的前沿科学启蒙读物。大家小书,为孩子们勾勒出了未来的世界和征程。书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亲笔作序;前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驭势科技董事长兼 CEO 吴甘沙审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李兰娟、郭仁忠以及首席数据科学家张建锋、漆远推荐。
《给孩子讲大数据》通过回溯数的发展,解读科学巨匠的数据人生,辅以轻松幽默的助读漫画,为孩子打开大数据之门,助孩子从了解大数据到理解大数据,倡导"数商"和数据思维的培养。
《给孩子讲人工智能》用风趣插画、故事和案例对人工智能进行全面解读和深度点评,让孩子在了解人工智能鲜为人知的历史的同时,还能把它作为入门指南,堪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启蒙之选"。
在这两本书里,小读者看到的不是复杂、艰深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概念和理论,而是作者以宏阔的专业视野、独特的数据角度、明快通俗的语言讲述着饱含童趣的数据故事和 AI 趣史。
此外,两书的编辑团队还专门为本书量身定制了近 200 张诙谐幽默的助读插画,精心编排了 10 余个拓展阅读小板块,既科学严谨,又趣味盎然,帮助孩子轻轻松松了解最前沿科技,用心呵护了儿童读者的认知和兴趣。
大数据浩如烟海,人工智能灿若繁星。近日,深晚记者与两书作者涂子沛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谈,请他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给孩子讲大数据》
《给孩子讲人工智能》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
涂子沛 著
2020 年 6 月出版
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
所以应该了解未来
深圳晚报:此前,您曾写过《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等和大数据相关的书籍,为何突然把目标对准孩子,要给孩子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呢?
涂子沛:我写过五本关于大数据的书,都是面向成人的,这五本书都是畅销书,总的销量已经上百万册,写书的一个目的,就是布道、普及新的知识和传播思想。
这是一个新知识密集爆发的时代,我们不能无动于衷。而孩子们在校园里,他们不接触社会,他们在学习,但学习的是我们给他们规定好的旧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给孩子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一个大趋势,它让我们目前社会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社会结构、职业结构也一定会发生变化,例如很多现有的工作都可能为机器人代替。如果未来 30 年还要工作的话,孩子和父母就一定要关注这种趋势,就有必要掌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
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所以他们也应该有权利去了解未来,对未来进行想象,因为只有基于想象才会有更好的创造。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认识了邮电出版社的敖然社长和王敬栋编辑,他们听说了我的想法,大为激动和赞赏,我住在广州,为了催促我早点动笔他们从北京两次来了广州,我就下决心写了。
深圳晚报:对于孩子来说,大数据、人工智能都是很难讲的话题。您是如何思考并确认了两本书的讲述角度,最终找到"给孩子讲大数据、讲人工智能"的最佳方式?
涂子沛:我的方法是从小故事中讲大道理。
《给孩子讲大数据》这本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小数据时代,第二部分是讲大数据时代。在第一部分里,我将重点放在普及数据的思维上,带着孩子用数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使用数据说话、管理,通过一个个故事把数据的价值放大出来。在第二部分里则主要讲了信息技术的变革、计算机的发明、数据爆炸等技术方面的原理,以及数据科学方面的内容。其中,数据科学指的是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用计算机、算法来分析海量数据的方法、原则和路径。
《给孩子讲人工智能》这本书给孩子讲故事时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历史,第二部分则把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和原理上。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对图片和声音的处理方式,人工智能开车的方法,人工智能看病的案例等等。
"讲故事传十方,讲道理人走光。"我们要善于把道理包装在一层薄薄的故事的糖衣里,这样道理才不会太干巴,才能大放光彩、深入人心。
▲涂子沛与小学生面对面
如果你不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也需要补补课
深圳晚报:据说您的第一读者,是您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反馈"教"会了您什么?
涂子沛:在布道的过程当中,我偶尔会跟家里的小朋友讨论这个话题,我们家有两个小朋友,大的读初中三年级,小的读小学三年级。有一件事触发了我,我意识到,要去跟小朋友讲,如果跟他们讲,可能会产生出奇意外的效果和收获。
这个故事完全真实。我女儿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去参加演讲比赛,大清早我去送她,在路上我就跟她说,无论抽到什么样的题目,你都可以联系一下这个时代的大背景,那就是我们正在步入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未来会有很多机器人,她抽到的题目,是"未来我最想做的工作"。比赛的规则是,抽题之后准备 5 分钟,然后就登台演讲,我当时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坐在这个演讲台下听孩子们演讲。我女儿讲的是她要做一个环保工作者,演讲本身还是很不错的,讲完了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裁判提问。有一个裁判就问她,如果你做不了环保的工作,那你会选择什么工作?我女儿回答说,确实很有可能我不能从事环保工作,那我还会有很多选择,但有一点,我会选择一个工作,那就是未来不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取代的工作。
这个回答当时就赢得了评委的掌声。我旁边坐了一个妈妈,她就说,哎呀,这个女孩子好厉害,比奶茶妹妹还厉害。这个事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我觉得孩子们有必要去掌握一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知识,因为我们社会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社会结构和职业结构,会有巨大的不同,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提前意识到这一点,他对世界的认识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条直线,向一个新的方向发散,这可能对他的成长产生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其实不仅孩子,年轻人也要关注这个话题,你如果未来 30 年还需要工作,那就一定要关注这个话题,对父母来说,如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你一点都不懂,那你也是个孩子,也要补课。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已经售出了中文繁体的版权,准备在台湾、港、澳出版,那边的出版社直接把"给孩子讲"这几个字拿掉了,一字不改,变成了一套给成人看的书,叫《一小时读懂大数据》、《一小时读懂人工智能》。
深圳晚报: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评价,《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是您对"未来"的诉说。您如何看待这样的评价?您眼中的"未来"会是什么样?面对"未来",我们的孩子又该多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涂子沛:我很感谢郭仁忠院士为这这套书写的推荐语,他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快速改变今天的社会,并不断向我们揭示明日的世界。这是作者对未来的诉说,这套书是送给家长和孩子们的时代礼物",这两句话他亲自斟酌、改过两次,然后再发给我。孩子们代表未来,对孩子们喊话就是对未来讲话,我很高兴获得这个荣幸,写一本成人的书,一出版我很快就会收到很多读者的邮件、微信和反馈,但中小学生、孩子们可能是个沉默的群体,因为他们还没有独立成人,没有掌握成人的通讯和表达手段。
▲涂子沛与小读者近距离对话
给越小的孩子讲道理
越需要功力和技巧
深圳晚报:您愿意接受新的标签"儿童科普作家"吗?您认为这是一种写作的"降维"吗?
涂子沛:给孩子写书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人认为是升维,有人认为是降维,认为升维的人说,把大道理讲明白、讲简单不容易,有些大学者出来讲课,讲了半天,旁边人都为他捏把汗,都没听懂,所以大道至简是考验功力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给越小的孩子讲,越需要功力和技巧,另外有人认为这是降维,认为写给孩子的东西质量有多高呢?不是糊弄吧。
这两种观点,我都不认为错。对我来说,写作是一种倾诉,传递知识是一种快乐,大人、孩子都是读者,都具有布道的价值,一本小书就像一丝清风,它在世间吹过,给人清风拂面的启发,那怕只有一个人,风也有它的价值和快乐,当然,如果它能吹过很多地方和角落,那就是时代的风,但它也有停下来的时候。
对我来说,作为读者,可能孩子的价值还更大,就像已经凝固了的水泥,成人很难改变,但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我现在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给孩子的书,举一个例子,在各地参加活动,常常有签名送书的环节,只要孩子在我身边,我都会问孩子叫什么名字,然后端端正正的写上他的大名,我希望他能读,我希望未来的世界能多一个有情怀的数据科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成人的书,我很少这么做。给孩子做这些事,就是面向未来。
在这个沉默的群体面前,我拨弄着我的四弦琴,不停的向他们诉说,我不在意我现在能否得到反馈,我是一个播种者,我坚信种子会长大,我坚信他们需要知道未来社会的新范式。有一天,他们会长大成人,会坐在大学的课堂,可能在回答教授的问题,可能在和同学展开激烈的讨论,我希望,他们会不经意地突然想起这套书,书里的一句话、一幅图、一个定义、一个故事改变了他,当他想到这套书的那一瞬间,一丝微笑浮现在他年轻灿烂的脸庞之上。这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深圳晚报:未来会不会给孩子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目前有哪些计划?
涂子沛:写作这套书,也给我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计划围绕信息科学给孩子写 10 本书,《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已经出版了,今年还在写《给孩子讲智慧城市》、《给孩子讲创新》、《给孩子讲创业》,这 3 本预计今年可以完成。还有一些计划明年再说。另外相关一件事我认为很有意义,是把给孩子讲大数据、给孩子讲人工智能这两本书变成课程,我正在跟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团队合作,在书的基础上开发教案和课件,推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进入小学生的课堂,特别是乡村小学的课堂。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庄思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