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以创新赋能,释放美术馆的文化力量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2024-12-27 09:08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位于莲花山脚下的全国重点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是深圳的著名文化地标,自1997年建馆到现在,已经走过27年。2024年,关山月美术馆日日争新,答卷亮眼,硕果满枝。日前,记者专访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他表示,关山月美术馆立足馆藏,面向未来,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出高质量展览,升级公共文化服务,全力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深圳文化“走出去”,持续探索新时代美术馆的发展路径。

以文润心,提升大众审美素养

陈俊宇不仅是一位艺术家,同样有着丰富的美术馆运营经验。他一直注重美术馆的文化能量以及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藏品是美术馆的立身之本。陈俊宇认为,美术馆积累藏品,形成收藏序列,但不能“藏在深闺人不识”,要通过活化、专业的策划与策展,让展品走向大众和社会空间,充分释放文化能量和勃勃生机,让人们从中得到启迪。

“美术馆是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陈俊宇告诉记者,作品陈列给观众,观众要通过身心交感获得一种启发和思辨。艺术并没有确定答案,不仅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感受,还有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影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美术馆文化不仅是一种典藏文化、展览文化、审美文化,也应该是一种关乎人的内心需求和发展的、带有温度的文化。”

“关山月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以及当代设计艺术”是关山月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尤其是“关山月与20世纪美术研究”系列展览屡获国家级大奖,海内外驰名。作为本年度该系列展之一,“长风几万里:关山月与近代以来山水诗意画专题展”自今年6月开展以来,好评不断,并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

陈俊宇表示,“长风几万里”展览呈现出关山月美术馆的策展能力。面对这一宏观命题,策展团队透过古往今来的宏大视野,展示中国传统艺术“诗画合一”美学特征,凸显出对展览内涵的时间维度、文化厚度、立意高度的驾驭能力。

关山月与近代以来山水诗意画,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是文化的相通。“除了我们骨子里对诗画传统的熟稔,也来自关山月和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始终回应近现代以来国家民族文化的自强与复兴,作者寄寓作品中内在的人文精神,很容易打动观众”,陈俊宇如是说。

本土文化的意义与张力,是陈俊宇非常关注的话题。今年,关山月美术馆推出的“愉跃龙门——龙门农民画新展”从乡村和城市的角度,深化对岭南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研究。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对本土文化的回溯之旅。“龙门画是民间艺术,根植于我们本土文化,在这个时代有着重要性和价值。作为现代之城,深圳也需要本土文化支撑,因此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研究。”

馆际交流谱新章,积极推动深圳文化向外辐射

艺术是一种交流语言。2024年,关山月美术馆在馆际交流方面表现活跃,可圈可点。

今年5月,“塞外驼铃——关山月1940年代西北写生与敦煌临摹专题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这是关山月的专题展首次来到新疆,也是深圳文化“走出去”的生动实践案例之一,也将“文化润疆”落实到位;10月,“花发南北枝:关山月、于希宁花鸟画艺术专题展”亮相山东潍坊于希宁艺术馆,推动了深圳与山东在20世纪美术的交流以及文旅发展;12月,“长风几万里:关山月与近代以来山水诗意画专题展”在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开幕,推动藏品融合、学术互通、创意互联的发展。

关山月美术馆的多个展览品牌在全国享有盛誉,为馆际交流夯实基础。在陈俊宇看来,这不仅是对关山月美术馆专业策展能力与学术性的肯定,也是深圳文化品牌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有力表现。“馆际交流不仅有助于推动两地美术馆界在藏品活化利用、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教育推广等专业领域深入交流,而且也为馆藏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关山月美术馆不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主办方供图

拥抱数字艺术,展现创新之城魅力

为展现深圳科技之城的魅力,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数字馆建设路径,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艺术与科技”项目是关山月美术馆数字美术馆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部分。该项目已列入深圳市“十三五”规划。艺术与科技的研究,也是未来关山月美术馆发展的重点学术方向。

数字艺术大浪淘沙,到底什么样的数字艺术才能照见未来?关山月美术馆与时俱进,持续地以展览为媒介,做出掷地有声的回应。陈俊宇认为,深圳创新城市的特质、文化沉淀为数字艺术提供广阔前景。“深圳观众渴望看到面向未来的数字艺术。近年来,我们积极拥抱数字艺术,从元宇宙到数字人再到人工智能,推出一系列数字艺术展,呈现数字艺术所涌动的创新动能;与此同时,我们也邀请观众一起思考和反思艺术与科技、人与科技的关系。包括2024年‘四方沙龙’讲座主题聚焦艺术与科技,从多个维度来展现这种思考与碰撞。”

作为“艺术与科技”系列展览之一,“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掀起打卡狂潮,总参观人次突破5万次,尤其受到高校专业人士的关注,吸引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八所高校师生参观交流。

另外,关山月美术馆积极推动馆校互联项目的落地,今年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此外,还就数字美术馆的研究方向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深圳大学艺术与科技跨界创新实验室等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以艺润城,滋养城市文明

关山月美术馆不仅见证城市文化变迁,还通过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涵养城市精神,塑造城市品格。

12月28日,该馆的公益文化讲座“四方沙龙”将迎来第200期。从2005年起,该讲座已邀请近200位专家提供200场高质量的艺术讲座。20年来,“四方沙龙”每场讲座吸引近200人来到现场参加;2020年增设直播,共吸引20多万人次收看讲座,反响强烈。

在陈俊宇看来,美术馆不可移动,但“四方沙龙”像一个文化容器。有了它,可以把全国专家的智慧、艺术见识与资讯源源不断注入其中,美术馆渐渐变成艺术殿堂。同时它也为专家与市民、艺术与大众搭建桥梁,让深圳成为世界艺术的“文化客厅”,增加了城市的文化积淀。

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是关山月美术馆工作的亮点。2024年延时开放夜间服务无论是内容还是服务再上新台阶,夜间延时开放接待参观人数达1.6万余人次。

关山月美术馆立足展览延伸,联合深圳交响乐团、深圳芳吟古筝乐团、深圳市汉服文化协会等多方资源,精心策划推出12场“美术馆之夜”活动,吸引近4000余名观众参与,引领“中式生活美学”风潮。

陈俊宇参加多场“美术馆之夜”,不仅为观众导览,传授如何鉴赏传统艺术,还现场示范国画创作。每次看到市民们穿着汉服参加活动都令他感叹,传统文化在年轻深圳同样有着深厚的土壤。“大家来美术馆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传播美,这是文化需求。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也丰富拓展活动形式,比如插花、古乐、读诗、雅集,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古典新生。”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成效评估的结果。关山月美术馆凭借积极探索文创开发路径,推动文创工作可持续发展,获评“一级”。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2025年,关山月美术馆将继续砥砺深耕,为推动深圳美术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履践致远,奋斗不止。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