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主席将赴澳门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并视察澳门特别行政区。
今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要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为澳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勇抓机遇再前行,盛世莲花别样红。
今年9月,澳门协和医院开业,标志着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兴建的第一家大型公立综合医院正式投入运作。10月1日,澳门首座双向八车道跨海大桥——澳门大桥正式通车,这也是连接澳门半岛至氹仔的第四座跨海大桥。12月2日,澳门轻轨横琴线正式通车,为琴澳两地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跨境出行。
压茬推进的时间表上,标刻着民生改善的进程。回归祖国25年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房屋等领域深入落实“共建共享、惠民利民”理念。
△2014年12月1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石排湾公屋,亲切看望澳门居民。
2014年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来到澳门,专程前往澳门最大的公共房屋项目——石排湾公屋,看望这里的居民。他将这次走访比喻为“推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澳门居民安居乐业的温馨画面。他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安定的喜人成就,更令人感受到澳门“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和谐氛围。
2019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再到澳门,习近平主席的第一个视察行程,同样是看望澳门居民、了解民生项目。“应该说,澳门这20年的变化最明显。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们可以判断澳门是否繁荣、发展。”在位于黑沙环的政府综合服务中心,习近平主席同正在办理业务的市民亲切交谈。听到市民们真诚表达出的幸福感、感恩心,他十分欣慰。
1999年至2023年,澳门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6.9万美元,就业人口月工作收入中位数由约5000澳门元升至约2万澳门元。从2007年实行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到2012年完成“万九公屋”,再到2018年实施双层式社会保障制度,回归后的澳门大力改善民生,澳门居民安居乐业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澳门街头一片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
“澳门特区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大力进行有关的基建工作,把老百姓照顾好是我们的责任,历届特区政府都是这么做的。这五年按照历届特区政府的方针方向,一直保持这一点。”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表示。
“回归以后,我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我们广大澳门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回归以后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权利、各种福利,那种感受是很强烈的。”候任行政长官岑浩辉也深有同感。
中国式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应有之义。
从空中俯瞰,美丽的澳门半岛坐落在万顷碧波之畔。在其海拔最高处,矗立着一座有160年历史的东望洋灯塔。登上灯塔远眺,港珠澳大桥如一条长龙,飞腾在湛蓝的海面上。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在同前来出席庆祝活动的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会面时,习近平主席问道:“是坐船过来的吗?”崔世安回答:“是的,坐船要一个多小时。”习近平主席说:“等港珠澳大桥修好了,可以缩短到半个小时了。”
不断缩短的通行时间,拉近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交融。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政策实施,大批港澳居民“北上”探亲、度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节假日出现车流、客流高峰。
港珠澳大桥口岸、横琴口岸2024年出入境人次总数双双突破2000万,创下历史新高。“澳车北上”“深合区效应”带动珠澳各口岸欣欣向荣。科创企业实践着“科研在澳门、转化在横琴”,澳门居民享受着“居住在澳门、工作在横琴”的便利,逐步建成“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琴澳联动发展新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为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最便捷的通道、最广阔的平台。
去年5月21日,一颗名为“澳门科学一号”的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是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
背靠祖国,扎根湾区,一项项制度优势让“澳科一号”卫星仅用了4年时间便顺利升空,其测量的地球磁场精度代表了全世界最高精度。研制团队正在横琴设立两个新的实验室,用来研究地球模型数据和地球磁场应用。这里孕育着新的未来。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澳门高校、澳门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给参与卫星研制的澳门科技大学的师生们回信时表示,“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爱澳的优良传统,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作出新的贡献。”
△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回归祖国后,科技部先后批准澳门成立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今,澳门在中药质量研究、太空科学、健康科学等领域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成为澳门的崭新名片。
△2024年11月21日在澳门金莲花广场拍摄的“盛世莲花”雕塑。
在澳门金莲花广场上,一座高6米、重6.5吨的铸铜贴金雕塑巍然屹立。它名为“盛世莲花”,是1999年中央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区的珍贵礼物。
回归祖国25年来,“盛世莲花”见证了澳门始终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服务国家所需、发挥澳门所长,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澳门南湾湖畔,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大楼已经投入使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也已举办6届部长级会议。2019年12月,习近平主席专程来到这里,了解平台建设情况。“中葡平台建设从理念变为现实,从蓝图变为实体。我感到十分高兴。”看到来自葡语国家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规划中功能齐全的各类专业设施,习近平主席很欣慰。
△2024年8月15日拍摄的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综合体大楼内的葡语国家产品展示中心。
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门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
《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国家重大举措的陆续出台,赋予澳门一次次发展机遇。
2023年11月1日,《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公布。这是澳门首个全面系统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定位,以“1+4”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策略为依据,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澳门特区“二五”规划。
今年3月1日,横琴粤澳深合区正式实施分线管理,实行货物“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人员进出高度便利,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支持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断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注入更强大动能。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岑浩辉认为这是国家赋予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之后,再次赋予澳门的一个全新定位。澳门要发挥优势,积极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为澳引才,为国聚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连日来,澳门大街小巷精心装扮,喜迎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南海之滨,濠江潮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的话语,传递勇毅前进的力量。
这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澳门与祖国内地共繁荣共奋进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澳门篇章,正徐徐绘就。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徐雅乔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