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市民广泛参与,“蜜源植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活动助力生态保护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王桂花/文 李忠/图
2024-12-16 15:39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12月15日,2024粤港澳城市“蜜源植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活动中期总结暨“城市自然与市民共赢行动”主题活动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举办。

据悉,“蜜源植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活动吸引了粤港澳多地市民的广泛参与,构建多方参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现场为积极参与活动的52名专项志愿者颁发了资格证书,进一步激发市民的生态保护热情,共同为守护城市自然贡献力量。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明确提出,应建设生物多样性包容性(Biodiversity Inclusiveness)城市,而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价值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护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蜜源植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据统计,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截至目前,在为期208天的调查中,共有来自深圳、香港、广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上海等5个地区的584名市民参与,收集了11250条关于城市绿地中植物与传粉者互动的数据。其中深圳地区共确认了426种蜜粉源植物、255种访花动物和3237次访花记录,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上海也与粤港澳城市联动,于7月1日起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蜜源植物在哪里”(上海站)公民科学活动。通过“随时、随地、随手拍”的调查方式,公众共同记录城市绿地中蜜粉源植物和访花昆虫,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础信息,为各城市的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活动的重要环节,四位专家受邀发表报告,围绕“城市自然与居民共赢行动”主题分享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报告内容涵盖从城市传粉昆虫保护到生态跳岛的创新实践,展示了粤港澳及其他城市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多样化探索。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公民科学(北京)团队项目助理崔婧沄作了题为“城市里花与虫的爱恨纠葛”的报告,深入分享了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所实施的“北京城市传粉网络调查与保护项目”的经验做法与成果。上海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作了题为“上海地区传粉昆虫监测及其栖息地恢复”的报告,介绍了上海地区常见传粉昆虫监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中国香港凤园蝴蝶保育区高级项目经理赵玉莲以“香港凤园蝴蝶保育区——‘点、线、面’建立蝴蝶城市”为题,结合中国香港凤园蝴蝶保育区的成功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建立生态蝴蝶园和生态跳岛等方式,实现城市生态保育与环境教育的双重目标。公园之友秘书长李毓青以“公众科学的发展与实践”为题,介绍了公园之友近年来在公民科学领域的几个生动实践案例。

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指导,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联合红树林基金会(MCF)、中山大学生态学院和公园之友主办。来自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专家学者,以及关注城市自然的行业人士、志愿者和市民等共计约5000人以线上和线下方式齐聚一堂,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王桂花/文 李忠/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