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警务警情协同处置一直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难题。推动非警务警情处置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局,实现跨部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创新,已成为基层治理改革新趋势。记者从深圳市委政法委在南山举行的“新征程深圳政法改革再出发”采风活动获悉,南头街道依托平安建设中心,率先联合南头派出所共同打造了非警情警务联调新模式,为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南头样板”。
南头街道于1983年10月设立,下辖12个社区、271个网格、8个城中村,历史遗留问题复杂,存在老旧小区、更新项目与矛盾纠纷的“三多”特征,基层矛盾纷繁复杂,涵盖涉法涉诉、教育求学、城乡建设等方面。为破解老城区基层治理难题,南头街道党工委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南头模式,依托南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综融综治、司法、公安、网格和应急指挥等部门资源,全力打造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并于今年1月正式挂牌。
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打通110报警服务平台、@南山民意速办平台和南山区块数据创新社会治理平台,由市公安局梳理预判非警务警情案件并经由民意速办平台实现初始分拨,南山区网格管理中心进一步将非警务警情案件分拨至街道各部门、各社区。两个环节的跨层级跨部门数据联通,建立责任线,确保非警务警情案件精准分流。
同时,南头街道组建了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联调中心,强化功能聚合,打造“一站式”即时即地处理线下非警务警情案件新平台。南头派出所派驻民警于工作时间在平安建设中心驻点办公,配备专业调解员,共同处理巡逻民警线下分流的非警务警情案件,定期进行警情会商,确保各类纠纷化解在源头。
为确保调处“转得顺”,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设立实体案件分流中心,南头派出所、网格管理部安排专人针对线上分拨的非警务警情进行现场研判调度,充分发挥网格管理优势,强化街道、社区联动,相关部门(社区)完成处置后通过系统提交办理结果,由网格管理部审核结案并提交上级分拨部门留存相关台账,形成“网格启动吹哨、部门快速响应、及时报道处置、结案反馈评价”的全程闭环管理机制。
同时,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确保调处“接得住”。如明确派驻民警、巡逻民警任务分工和联动机制,强化培训与考核,充分调动民警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目标;大力培育专业化调解员,实现柔性化解;发挥网格员、巡防员、楼栋长、平安志愿者队伍等群防群治队伍的“神经末梢”作用,实现末梢化解。
为确保调处“办得好”,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强化多元赋能机制,会同南山区人民法院打造了南头街道微法庭,打造“法院指导街道、社区+调解员调解+调解成功法院及时司法确认+调解不成法院就地裁判”的联合调解新模式;设立南头街道“群诉小分格”,延伸群众诉求服务范围,形成基层治理的“500米服务圈”。
通过以上探索,南头街道平安建设中心以整体性治理模式助推非警务警情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创新,建立了立体化的非警务警情联合处置闭环生态体系,创新“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的非警务警情联合处置流程,形成谈判协调“硬技术”与情感治理“软技术”兼具的专业调解模式,为基层打造合力处突、高效风险防范、解放警力和多元参与网络的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南头经验”。
编辑 秦天 审读 刘彦 二审 王雯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