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其中提到“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这也是我国自2011年以来首次改变货币政策基调。如何理解这一转变?“适度宽松”这一表述预示着什么?而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而言,可以关注哪些机会和潜在风险?读特新闻记者采访了相关领域专家。
从“稳健”到“适度宽松”,如何理解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央行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如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持金融稳定等,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的总称。而这些策略通常需要利率政策、汇率政策还有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政策工具,来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作用于整体经济,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从历史上看,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谱系包括从紧、适度从紧、稳健、支持性、适度宽松等。当货币政策基调被描述为“适度宽松”时,意味着央行将采取相对更为积极的措施来增加货币供应,如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中的货币投放等。这些措施能够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使得银行更愿意放贷,进而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投资热情。
2011年以来,我国长期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虽然具体表述上会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保持中性、灵活适度、精准有力等。但此次“适度宽松”的表述,是十几年来的首次调整。
回顾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施过程,可以看出调整是逐步且有序的。央行在今年内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总计降低了1个百分点,从而释放了约2万亿元的长期流动性。特别是9月份以来,央行加大了政策调节的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增量金融政策,加大调节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在此基础上,明确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预示着2025年的政策力度将会明显加大,也为未来采取更大力度的降准、降息措施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
重提“适度宽松”,释放哪些积极信号?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更多的资金需要寻找更多的可投资资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市场的投融资规模和活跃度,对于稳定楼市和股市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实验室顾问、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对读特新闻记者表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利率和准备金率还将下调,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和成本更低的资金,对于企业投资和各项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
“如果能够配合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政策,让标志性改革落地,进一步激活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活力,将有望实现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和联动效应。”
具体来看,哪些行业或板块可能率先受益?
郑磊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会使房地产和基建受益,科技板块自然是受惠的一个板块,尤其是新经济相关的科技,以及国家重点攻关的科技领域,不只是明年,而是从现在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快速增长板块。另外,会议重点提出了加强区域发展战略,预计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边疆地区的板块会受益。
至于消费能否得到促进,其实和会议提出的加大民生保障有关,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很大空间将资金投向民生领域,从而托底消费,这也是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
中信证券研报表示,此次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扩大内需为来年政策重点方向,“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大力提振消费”等表述积极,引燃市场预期。临近春节,叠加自上而下不断对内需的重视、政策预期升温,消费有望迎来新一轮反弹修复。政策端,除“以旧换新政策接续”外,仍有一揽子促消费工具箱可供使用,如对汽车首购群体给予补贴、生育补贴、国补餐饮旅游消费券发行等等。建议消费配置从攻守兼备递进到弹性品种。攻守兼备方面,关注消费互联网、低估值高回报且经营有望率先企稳的乳制品、大众餐饮等;弹性方面则可考虑预期先行带动的消费配置需求,顺周期特征明显的餐饮供应链、酒类、人力资源服务、酒店等。
普通投资者如何优化资产配置?需警惕哪些潜在风险?
对此,郑磊解释道,货币政策宽松一般会推高风险资产的价格,也可能出现通胀的提高。另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走低,促进外贸部门出口增长,投资者除了可以较多关注股票类风险较高的资产种类,还可以适当投资美元计价的资产,适度配置黄金类保值投资品,以及与周期相关的大宗商品。
不过郑磊提示,潜在风险是可能经济表现低于预期,导致风险资产的价格大起大落,要做好风险控制,不宜过度投机。
(本文图片来自新华社)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徐雅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