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6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黑龙江省14个基地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录”,至此,黑龙江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7581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将突破1亿亩,稳居全国首位。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日前发布公告,黑龙江省依安县30万亩玉米、北安市100万亩大豆、清河林业局10万亩松籽、八五六农场50万亩水稻等14个基地符合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规范要求,被纳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录。黑龙江省基地公告数量占此次全国公告数量1/3以上,面积达到487万亩,其中,清河林业局松籽基地填补全国空白。
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
据了解,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近年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四个农业”决策部署,以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方向,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建基地、强监管,推标准、树典型,构建“五个一”管理模式,推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高质量发展。
建立一套制度,强化顶层设计管控基地。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管理职责,强化绿色食品全程质量安全监管,以省农业农村厅规范性文件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管理的意见》,推行注册制、准入制、备案制、清单制、巡查制、核查制、公告制、抽检制、通报制和追究制“十项”严格监管制度,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制定印发《全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管理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绿色食品基地管理员注册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经营主体备案管理办法》等文件16份,完善了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为绿色食品基地工作提供了依据。
带出一支队伍,强化源头准入管控基地。实行基地管理员注册制,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基地管理人员队伍,进一步强化责任、明确任务。已完成906名基地管理员注册工作,覆盖所有基地单元,组建了一支基地管理人员队伍,做到块块有人管、事事有人抓。采取基地环境准入制,严格执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禁止在土壤环境质量风险管控区域建立生产基地。建立基地环境质量准入制度,所有基地都建在生态优势明显、绿色食品生产能力强、农业基础条件好的主产县。目前,省级层面共组织了两次全省范围的绿色食品基地环境质量检测,布设采样点位1.3万个,全部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总体环境良好,适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其中,95.2%点位属于清洁等次,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地里的大豆茁壮成长。
备案一批主体,强化过程约束管控基地。推行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经营主体备案制,备案主体是对接基地的直接生产管理者和主要责任人,对生产经营的绿色食品原料质量负责,以备案主体为重点,抓好基地核心区建设、投入品管控、利益联结机制等关键环节。目前,全省共备案1006个生产经营主体,平均每个基地备案7个生产经营主体。以经营主体备案确认书作为绿色食品原料购销的重要凭证,核实基地、企业的真实情况,促进有效对接,优质优价销售。采取清单制,加强投入品管控。按照绿色食品农药、肥料使用准则,以技术专家“开方”的方式细化实化每种作物绿色食品投入品允许使用清单及方法,并在生产基地和农资商店进行公示。各绿色食品基地县都制作了明白纸、操作历、实战挂图、宣传单等简明宣传材料,推动规程“进企入户”、落地达标。
培树一批典型,强化结果导向管控基地。强化基地原料产品抽检制,按照不同品种确定抽检比例,粮油、山产品等大宗产品抽检比例达到50%以上,水果和蔬菜等产品抽检比例达到100%,保证基地原料质量安全。创设基地管理通报制,结合基地年检工作,对所有基地进行综合评定,对成绩突出的基地和人员进行通报表彰,在政策扶持上给予重点倾斜。目前,共表彰优秀基地45个(次)、管理员410人次,对基地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带动作用。
建设一批试点,强化示范引领管控基地。结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积极推进龙江县、富锦市、桦川县、海伦市、逊克县和铁力市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高效试点和佳木斯市全国绿色食品发展重点市试点创建,培树典型,总结经验,示范引领全省绿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突出优势特色产业引领,以备案的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建设一批技术操作规范、投入品使用安全、生产过程可控、农企高效对接、优质优价销售的绿色食品高效示范基地,进一步总结经验、推广模式,带动全省基地建设质量整体提高。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创建杂粮、水果、食用菌、山产品等基地,丰富基地品种,扩大总量规模;加强基地年检和抽检等监管手段,切实采取措施,逐步增加绿色食品基地质量效益,助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