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海内外客家研究者逾百人云集福建龙岩学院,举行“海峡客家融合发展研讨会暨闽台客家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学术交流会”。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万建中、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原院长晁瑞明、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道超、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等人作主旨发言,高论迭出,引人注目。意大利锡耶纳外国人大学人文学院的萨碧娜博士作为专家代表发言,她以外国学者的目光,深刻阐释了客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迄今为止,客家研究进入学术领域已近百年,成为学术研究的一门“显学”。此次会议客家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悉数到场,群贤毕至,济济一堂。大会安排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知名学者,以“圆桌论坛”这一别开生面的沙龙形式,邀请陈支平、刘国深、刘大可、谢重光、杨宏海、周建新、罗勇、张佑周等8人登台论道,围绕“新时期客家研究的新视野”各抒己见,可谓亮点迭出、精彩纷呈。
粤港澳大湾区名人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杨宏海教授作了《讲好客家故事 振兴中华精神》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客家文化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历经千年融合发展,业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滨海客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实践,梳理出300多年来深圳客家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其中清朝初年因“复界招垦”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历数十年打造全国最大客家围屋之一“鹤湖新居”的创业英雄罗瑞凤;虎门销烟后,面对英国侵略者奋起反击、打赢鸦片战争前哨战的抗英勇将赖恩爵;西风东渐时,融合西方文化以读书成才,成为林学泰斗、教育名家的凌道扬;辛亥革命前,为推翻清朝统治响应孙中山三洲田起义、勇当义军元帅、视死如归的反清义士黄福;抗日战争期间,领导东江纵队痛击日寇,参与“文化大营救”的东纵英雄曾生;率先以蛇口作为试管,打响改革开放第一炮的改革先驱袁庚等6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
杨宏海认为,客家文化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传承、创新发展的,如滨海客家既保留山地客家耕读传家、爱国爱乡和勤劳坚韧的传统,又吸纳了海洋文化中四海为家、开拓进取的特质,与改革开放的深圳精神一脉相承。因此他认为,新时期客家研究要开拓新视野,挖掘新素材,通过讲好客家故事来讲好中国故事,从而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精神。发言引起与会者广泛共鸣。
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13篇,入选论文集87篇。在闭幕式学术总结发言中,龙岩学院闽台客家研究院副院长徐维群总结,认为此次会议收获良多,专家们结合各自研究选题,提出红色客家、两岸客家、滨海客家、客家学学科建构、客家文化生态等方面,带来一场客家学的头脑风暴,呈现出各自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走向。诚如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客家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周建新所说,进入新时期,客家研究应立足全球文化竞争,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战略,建设新学科、拓展新领域,培育新人才,展现新作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客家智慧”,提供“客家方案”。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