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途同归

徐宏敏
2024-12-01 15:37
收录于专题:南海潮 • 散文
摘要

每次出远门前,我宁愿不带护肤品,也要带几本喜欢的书。

每次出远门前,我宁愿不带护肤品,也要带几本喜欢的书。于我而言,日子若没有书页翻动的声响,没在字里行间漫步沉吟,就好似被无形之手悄然抽去了筋骨。这一天的光阴,即便被行程塞得满满当当,也只觉如缥缈云烟。仿若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这些书,有散文集,有诗词,它们似相识多年的好友,成为我的随身之物。有了它们,才能慰藉旅途中的疲惫。

比如每年春节回老家,我都会带几本书回去。去年我带的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我的世界下雪了》《诗经》。

北方的老家,天寒地冻,寒风吹彻,太阳好像冻僵了,懒洋洋地倾泻着温柔的光。刚出大门,不由得缩起了脖子、遮住了口鼻,想快点逃离。这样的天气出门,无疑是找罪受,还不如躲在被窝看书。

清晨,我被鸡鸣声吵醒,揉揉惺忪的睡眼,我在被窝里翻开那本《额而古纳河右岸》。它的封面是热烈的红与沉稳的蓝相互搭配,宛如天边在暮色中交汇的火烧云与深邃夜空,红的似燃烧的晚霞,满是蓬勃张力,蓝的像静谧的苍穹,透着无尽神秘。

翻看内页,我立刻被开头吸引了:“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口吻很像一位老者沧桑的独白。那天上午我一口气读了半本书,意犹未尽。

大年三十晚上,公公婆婆和先生都在院子里放烟花,我在旁边站了一会,甚觉无聊,便回屋看剩下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也许是过了爱热闹的年纪,自从开始写作,我便爱上了阅读,也越来越喜欢独处。

于我而言,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别样世界的大门。指尖轻翻书页,文字如灵动的溪流淌过心间,我仿若置身于古今中外的百态人间,看帝王将相的宏图霸业、悲欢离合;观市井小民的琐碎日常、质朴喜乐;领略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坚守大义,还有那平凡众生的挣扎徘徊、微光闪耀。在书里阅尽他人的一千种跌宕起伏、五彩斑斓的人生。

去年春节小长假,我总共读了三本书。节后返程,我又带着它们回到了工作岗位,仿佛带着沉甸甸的果实满载而归。心里像中了大奖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

在周末,我短途旅游时,也喜欢往行囊里塞一本书。有次去嘉兴西塘,我带了一本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虽然我读过很多遍,可每次出门,总想带上它。汪老先生的语言风趣幽默,文笔优美,总是能很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植物的样子,让我忍不住一读再读,哪怕是随便翻翻,也是好的。

那次我还带了一本《瓦尔登湖》,它那素朴的封面,湛蓝底色恰似一泓被时光封存的静谧湖水,澄澈得能映照出梭罗独居湖畔时的悠然天空,简约书名烫金,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芒。它像我的贴身知己,不声不响,随我踏上远行之路。

白天,我于古镇幽巷民宿的木窗前,翻开这本旧书,墨香悠悠飘散,恰似袅袅升起的炊烟,与那烟火味儿丝丝相融。指尖摩挲过行行文字,如同轻触岁月编织的锦缎,细腻感知其经纬间藏纳的故事。

读着梭罗于湖畔木屋书写的点滴,看他似一只归巢倦鸟,在自然怀抱里抖落尘世烦冗枷锁,细究草木荣枯以及生命本真的模样,以极简生活为笔,在时光的画板上绘就灵魂深处的绮丽图景。

抬眼,窗外古巷蜿蜒,青石板路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微光。路两旁屋檐滴雨,水珠串成水晶帘,打落墙角不知名的野花,娇艳与古朴共绽。行人往来、笑语隐约,顿悟生活本就是一场五味杂陈、琳琅满目的流动盛宴,书里书外,皆是对美好的执着、对归宿的探寻,仿若殊途同归的两条溪流,终将汇入心灵的深潭。

携书远行,是一种情怀,带着书本去感受建筑古迹中的历史人文,去感受大自然的草木气息。它们堆叠一处,静静躺于行囊,仿若相识多年心有灵犀的挚友,不聒噪、不张扬,只默默候着我在羁旅的颠簸中、异乡的月色下。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