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推动了全球化?
历次经济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每次危机中都涌现出哪些重要学者及其理论?
历次经济危机都如何塑造世界经济格局?
在《七次崩溃》这本书中,经济史学家哈罗德·詹姆斯展示了过去200年全球化及其转折点的新历史,研究了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包括19世纪40年代末、1873年同时发生的股市震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大萧条时期、20世纪70年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在内的七次经济危机。据介绍,哈罗德·詹姆斯从供求关系出发,将冲击划分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各方面又包含正面与负面两种类型。他展示了其中一些危机最终如何推动市场朝着劳动力、商品和资本市场更加跨境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另一些危机则推动了实质性的去全球化。此外,该书还考察了影响人们对每次危机的理解的重要思想家。
▲《七次崩溃》
[英]哈罗德·詹姆斯 著
祁长保 译
中国出版集团 中译出版社
2024年9月
本书作者哈罗德·詹姆斯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专长于历史与国际政治。“这本书旨在讲述转型是如何进行的,及其如何被理解的,或被更好地理解的,以及转型如何彻底改变了思维并重塑了全球化的叙事。”哈罗德·詹姆斯说,人们普遍将全球化现象视作某种势不可挡的自我驱动过程、一个现代文明的独有特征,并将它们归因为技术的变革。按照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所宣扬的定义,这种变革在某些时候被称作“现代经济增长”。然而在现实中,相互关联性是一种不均匀的、不稳定的发展,受到人们对混乱与危机的集体响应的影响。在那样的时刻,价格——或者抑制价格的企图——会生成引导反应的信号。它们那种悠悠球般的动作可能会让人困惑和迷失方向,它们会鼓励新的思维方式,有时能产生效益,有时却危机四伏。
对于本书,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评价道:“作者以经济史家视角透视了两百年间的七次经济危机,其幕后肇因、‘好’危机与‘坏’危机,以及如何影响全球化兴衰周期。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最近一次危机冲击交织激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但此刻断言‘全球化已死’是轻率的,问题的关键是让全球治理跟得上全球化发展的步伐,探索开放、包容、公平、多元和可持续的新一轮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调节国家间和群体间受益不均。说到底,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与世界相通、共享繁荣则是人类心底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