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势待发 “牧歌”悠长

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刘畅 姜斌
2024-11-20 14:14
摘要

“畜”势待发 “牧歌”悠长

<video width=" height= height= height= style=" width:100%;object-fit:fill;"="" poster="http://staticres.hljnews.cn/hljrb/20241120/hljrb_2_202009b748728e-6fc1-43f2-954a-ddcab4e68406.png" webkit-playsinline="true" playsinline="true" x5-playsinline="true" src="http://xyapi.hljnews.cn:18093/media/PpmcRVxf.mp4" x-webkit-airplay="allow">

这里是北大荒第一头奶牛、第一个奶源基地、第一瓶奶粉、第一个品牌建立、第一个现代化奶牛场的诞生地……这里是地处北纬45°世界黄金奶源带、“世界三大黑土带”的北大荒集团牡丹江分公司。牡丹江分公司拥有18个规模化牧场,奶牛存栏已达4.3万余头,年产鲜奶总量超17万吨,是黑龙江垦区最大的奶源生产基地。

面对当前奶牛养殖行业复杂严峻的形势,如何践行大食物观,稳住支柱产业的基本盘?牡丹江分公司以保障企业稳定发展、保障畜产品安全供给为己任,多措并举、充分挖潜,迎难而上,充分展现出了作为“中国奶仓”的责任与担当。

精益管理 控本提质“动”起来

垦区的奶牛养殖产业,上游连着广大青贮饲料种植户、下游连着乳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中游的养殖端,牡丹江分公司主动将压力化为挑战,优先选用最有效、最直接的抵抗风险“法宝”——控本提质。

安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青贮制作现场 李宗旭/摄

在养殖业的低谷期,如何科学地开展精益管理?起初,牧场管理人员有些迷茫。分公司及时召开各类座谈交流会,集体研究破题答案,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取经”,还把专家、教授请进课堂讲理论、邀到牧场开良方,一下子拓宽了经营思路、找到了破题出口。“通过系统学习和科学规划,现在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严控成本、创新效益、维保质量的生产组织体系,在确保奶牛营养均衡、保障产奶量和健康状况的前提下,从科学分群和饲料配方开始调整,进一步降低饲养成本。”云山农场农业发展部畜牧办负责人曲恩东说。

专家组深入金沙牧场进行现场指导 金璐/摄

思路一转天地宽,各牧场纷纷抓住了精益管理的重要环节,积极行动起来,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养殖总成本中饲料成本能够占到7成左右的比例,所以,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了饲料管理上,将以前习惯用的成品料改为预混料,用大豆皮、甜菜粕、面瓜粕、玉米秸秆等本地农副产品替代价格上涨的原料,既能节约饲料本身的成本,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八五一〇农场牧丰牧场负责人介绍说。

振东牧场则在后备牛中,用本地黄贮和稻草秸秆等粗饲料来节约成本,大概每吨成本能下降48%左右。

八五五农场金澳牧场率先与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合作,联合开展了奶牛精细化饲养管理、高青贮日粮饲喂和奶牛选种选育高效繁殖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的示范。“这套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一年来,我们牧场的奶牛日单产提高到33公斤,21天妊娠率从27%提升至32%,每公斤奶的饲料成本从2023年的2.40元降低到现在的1.85元。”八五五农场金澳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广欣慰地说。

后备牛培育、核心牛群建立也是强化精益管理的重要手段。牡丹分公司还积极引导各牧场,结合当前奶业形势,去产能,优化牛群结构,以此来降低低能消耗,减少管理运营成本。

通过精益管理切实有效的办法,分公司域内各牧场成母牛比例从44.6%上升为49.7%,为牧场后续发展攒足了后劲。各牧场通过各项措施集成,全年合计降本5000万元左右。

科技引领 稳住内核“强”起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走进牡丹江分公司大型规模化牧场,自动通风、喷淋、刮粪板卷帘等先进设备,以及搭载“TMR饲喂系统”的送料车,早已成为“标配”,推料机器人、智能项圈、智能奶仓等设备也在逐步推广。

寒疆万头牧场TMR车搭载DTM精准饲喂系统进行奶牛给料现场 崔伦震/摄

今年以来,分公司在原有智能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了与属地政府、科研院校的沟通,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及技术等支持。“在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向属地政府申报了‘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资金,购置精准饲喂系统、推料机器人等在内的10余台套装备设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奶牛福利。”八五八农场安兴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健说。

“科技兴牧一直是我们坚守的理念。就拿智慧牧场建设来说,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做了未来几年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设计,通过引进专家技术团队、对上争取相关政策等,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接,对牧场智慧化进行升级改造,率先打造了一批现代化智慧牧场。同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把重点放在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胚胎移植生产、奶牛选种选配、后备母牛基因组检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成效。”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宝忠介绍说。

“今年,分公司与山东省奶牛中心合作开展了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为3个牧场移植胚胎1136枚。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连续开展五年体外胚胎生产技术研究工作,每年可繁育优质奶牛胚胎2000枚,改良牛群周期由5年缩至1年。”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副部长袭锋欣慰地说。

有了科技的加持,分公司的奶牛养殖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今年3月,分公司成功入选全国现代设施畜牧业创新引领区,是北大荒集团唯一入选地区。由分公司畜牧部门独立完成的北方寒区荷斯坦奶牛体外胚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荣获集团202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牡丹江分公司通过技术革新、设备优化、智改数转等多维度发力,稳住了持续发展“内核”,为巩固和提升分公司奶源生产基地的供给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技术人员数据分析现场 赵丹丹/摄

多元发展 产业经营“活”起来

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畅通供需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奶牛养殖业低谷期,牡丹江分公司进一步解放思想、多元布局,抓住产业链各环节,主动探索养加销一体化经营、种养良性循环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让“资源”变为长效“财源”。

“奶乳一体化”经营,在分公司域内的八五一一农场得到充分体现,农场围绕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企业就有3家,其中,主要生产牛初乳系列保健食品的福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原料主要来自分公司的各规模牧场,稳定供应商数量15个,牛初乳年用量在50万公斤左右。

隆盛奶牛专业养殖合作机智能化挤奶现场 王玉娇/摄

有了八五一一农场产业发展的成熟经验,拥有2100余头奶头存栏的资源小场双峰农场,主动瞄准市场,开展了巴氏奶、发酵乳生产加工项目建设。“目前,我们加工厂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已经完成。预计项目达产后,年可生产巴氏奶3500吨,生产酸奶2100吨或烤酸奶1050吨。”农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福军对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除此之外,分公司还积极鼓励其他农场创新经营发展模式,延伸探索“从牧场到餐桌”的转变。

八五〇农场互利牧场、八五五农场金澳牧场利用国家级设备补贴项目申请资金,计划打造“前店后场”经营模式。庆丰农场隆盛牧业开展的鲜奶配送经营服务,率先抢占了消费市场,“从原奶收集到乳品加工,只需要2个小时,通过管道降温至4℃左右,进入贮奶仓,全程保鲜冷链运输,点对点送至顾客家中,现在每天配送业务累计订单数量150余份。”配送员孙可欣说。

粪肥还田现场 崔伦震/摄

为进一步加速产销循环,分公司积极寻找合作商,“通过实地调研和洽谈,分公司计划与上海某科技公司开展合作,进行乳品深加工项目,项目达成后预计可年消化鲜奶6万到8万吨。”分公司农业发展部工作人员姜明介绍说。

全局思维谋划产业经营,落脚点必须要放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上。“今年是我第6年施用蚯蚓生物有机肥了,300余亩地减少了30%化肥使用量,同时也增强了稻米的品质。”八五〇农场种植户王友说。王友等一批农民朋友认可的蚯蚓生物有机肥,是卫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蚯蚓粪肥,其原料就是以牛粪为主,经蚯蚓过腹加工而成,年可消化处理粪污1000方。

牛粪压缩可燃颗粒制作现场 王卫华/摄

双峰农场还利用粪污干湿分离技术,延伸加工产业。“我们利用粪污可年产800吨可燃烧颗粒,这些加工完的颗粒,350吨燃烧颗粒用于牧场供暖,这样取暖费算下来每年大约能省10万元。剩余的我们自行销售,利润约10万元。”双峰牧场相关负责人刘红霞介绍说。

在强健从精细化饲养到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闭环产业链上,牡丹江分公司多措并举,年粪肥还田总量达100余万吨,不仅确保产业前端的高效稳定,解决了产业后端的环保压力,还为守护大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奶牛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续航添力。

下一步,牡丹江分公司将继续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引领,坚持精细化管理、科学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中国奶仓”建设。

(作者:刘畅 姜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