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写观鸟,就不能只写观鸟
要写排名第一的步数
要写滩涂上的每一次扑腾
要写最佳机位的争抢
要写淋雨都要蹲守的耐心”
在深圳,有一种“passion”的生活方式
观鸟
作为东半球候鸟最重要的栖息地
和南北迁徙通道“中转站”之一
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期间
深圳湾飞来超过10万只世界各地的候鸟
正是深圳一年一度观鸟季
在深圳湾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地
随处可见携带专业器材的观鸟爱好者
也有带着孩子来亲近自然的家长
“鸟挤鸟”“人挤人”的热闹景象背后
还有这些特别的观鸟故事👇
11岁深圳小学生为黑脸琵鹭开发桌游
王嘉人是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香蜜校区)的一名11岁的小学生,她对深圳“市鸟”——黑脸琵鹭有浓厚的兴趣。
王嘉人在观鸟。图源:深圳教育微信公众号
黑脸琵鹭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濒危(EN)”保护等级,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王嘉人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开发了一款名为《黑脸琵鹭历险记》的桌游。这是市面上第一款以黑脸琵鹭为主题的生态科普桌游,包含了迁徙地图、科普百科题库等内容。
王嘉人开发的桌游卡牌。图源:深圳教育微信公众号
暑假期间,她还自学AIGC工具,创作了一本关于鸟类的科幻绘本《超能小翼》,《超能小翼》描述了师生们在学校实验室把鸟蛋孵化出神鸟并抚养它长大的故事。
图源:深圳教育微信公众号
这位观鸟专家,听得懂“鸟语”
在深圳观鸟圈里,田穗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鸟类语言学家”。这位原福田中学的生物高级教师,已在深圳生活了40年。从一名摄影爱好者到观鸟专家,田穗兴记录并拍摄了近1100种中国野生鸟类。
最让人惊叹的是他“听声辨鸟”的本领。多年来,他随身携带录音笔记录鸟鸣声,反复比对学习。“你得熟悉很多鸟类的鸣叫声,懂得分辨一些会模仿叫声的鸟类。”
田穗兴常在深圳湾公园、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华侨城湿地公园做鸟类监测。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都有他前去观鸟的足迹。他希望让更多人能通过认识鸟类来更好地了解大自然。
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都有田穗兴留下的观鸟足迹。
大学生把鸟画成科普漫画
年轻的“观鸟者”中,深圳大学学生黄韵菲选择用艺术的方式传播观鸟文化。
15岁时,黄韵菲独自前往澳大利亚观鸟,在短短十几天内记录了55个鸟种,如今,她能准确分辨30多种鸟的叫声,除了观鸟,她还创作科普漫画,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鸟类知识。
由她策划的“菲羽世界——湾区的鸟类”科普展,展出的有趣的鸟类知识及文创设计,以条漫的方式讲述鸟类知识,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黄韵菲在讲解鸟类知识。
40岁律师变身“观鸟达人”
40岁之前,陈志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观鸟专家。这位来自湖南的律师,在2020年初的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到观鸟活动后,便深深着迷。
如今,陈志几乎走遍了深圳的每一个湿地公园。他不仅自己观鸟,还经常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参与。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家乡“千年鸟道”的变迁,从童年时的捕鸟之风到如今的保护意识觉醒,他也开始在家乡开展公益讲座,呼吁更多人关注鸟类保护。
深圳:一座对候鸟友好的城市
11月10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关注报道了候鸟相继到达深圳湾及周边的自然保护区。
深圳市观鸟协会发布的《深圳鸟类名录2024版》收录的鸟类共计431种,占中国鸟类总种数的近30%。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深圳保留了48%的生态保护地,为候鸟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在深圳湾,常能看到黑翅长脚鹬、青脚鹬等候鸟在滩涂上觅食,这里更是黑脸琵鹭其全球第三大栖息地。这些精灵般的生灵能与这座城市和谐共处,深圳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张高峰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深圳湾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系统,从红树、底栖生物到鸟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在鱼塘滩涂停歇的鸬鹚。
在鱼塘滩涂觅食的流苏鹬。
在2号鱼塘觅食的大滨鹬。
深圳学者南兆旭在《深圳自然笔记》中写道:“在深圳,生长在陆地和海洋里的生命物种超过3万种——我们人类,只是其中一种。”深圳这座“候鸟天堂型”城市,不仅为候鸟提供栖息之所,也为人类诠释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寓意。
(综合来源:晶报记者 李跃、深圳发布、深圳卫视深视新闻、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深圳自然教育、深圳生态环境、深圳客、深圳教育微信公众号、@深圳教育大事)
综合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