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科创潮头+务实转化应用,大湾区在行动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2024-11-17 22:59
摘要

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正云集于粤港澳大湾区。11月16日至18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举行,主会场设于广州南沙。这场大会聚焦全球科学发展对话、智库科学决策、科技金融合作、科技创新实践、科创人才集聚,持续推动粤港澳及全球科技合作。今年,该大会首次由广东、香港、澳门共同主办,这也恰是“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五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GII)百强科技创新集群”第二的生动缩影。

“科学的黄金时代再次来临。”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创始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在大会现场说道。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介绍,中国科学院持续加强和优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布局,如建设运行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基础设施,积极参与广州南沙、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三大科学城建设,筹建香港创新研究院,推动华南植物园建成一流国家植物园。

夯实“科研底座”,产学研用融合

作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已拥有超过7.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为顶尖高科技人才聚集地,形成从科技研发到成果产业化的“闭环式”发展。从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打造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及广深港、广珠澳“两廊”,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化科创新生态正欣欣向荣。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认为,要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开放格局,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境的科研协作与人才培养。

在全国加速夯实“科研底座”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扮演关键角色。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由广州实验室牵头研发的全球首台全自动微流控外泌体提取、纯化及富集一体机,由生物岛实验室领衔研制的首台国产商业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H-F120等多个科学仪器相继在广州发布,持续突破进口依赖瓶颈,未来广州实验室将继续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为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应用提供更多支持,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向的“务实派”作风。这里也是科技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和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依托国家实验室平台,我们一方面持续链接全国的大院大所,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目前正在探索建立的‘433’股权管理模式,就是40%归生物岛实验室,30%归科研团队,还有30%属于500强等头部企业。”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黄埔学院执行院长毛丽丽在接受采访时透露。

支持力度巨大,科教前景光明

“下个经济增长点,我认为是低空经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倪明选强调。在11月16日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电动航空智能制造分论坛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特别提到,深圳大学已牵头申请成立广东电动低空航空航天创新中心,希望接下来更多电动航空智能制造企业能够加入其中。谈及深圳科学氛围,199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埃菲·杰曼诺夫盛赞不已。

埃菲·杰曼诺夫于2022年加盟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国际数学中心。在他看来,深圳是一座充满能量的活力之城,从社会层面到政府层面,对科创的支持力度可以用“巨大”来形容,这里的学生充满求知欲和科研探索精神,每个月也基本都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访问学者到访深圳交流,科学教育前景可谓一片光明。“我能在建校还不满15周年的南方科技大学做出一些更了不起、不一样的事儿吗?我的回答是可以。”他肯定地告诉记者。

此外,当大湾区科学论坛将聚光灯投向广州南沙,其也借助这道光让世界看见它绽放的异彩。南沙正锚定巩固提升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和现代高端装备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海洋经济、空天经济两个未来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会期间,诺贝尔奖得主参访团产业科创行走进南沙,也为南沙深化国际合作迈出坚实一步。

(主办方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李斌 二审 桂桐 三审 徐恬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