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赤坎区素有古商埠之称,历史上商贾云集,文化积淀深厚。
9月12日下午,“小康生活﹒幸福湛江——全国主流媒体湛江行”采访团来到湛江市赤坎区,探访湛江城区唯一的法式建筑群和南粤骑楼式建筑群集中地的三民文化古迹、赤坎埠码头旧址等,感受当年的繁华商埠。
这里曾经云集闽浙、广潮、琼崖、高雷商贾
十几年前,记者曾经在湛江市赤坎区生活了十多年。
弹指一挥间,这个古街区许多老房已旧貌换新颜,但老街建筑群却日渐破旧。
赤坎原是“遂南边唯一小镇”,属遂溪管辖,自宋代始初具古商小埠雏形,经宋、元、明、清的历史沉积,日渐扩展。清朝康熙年解除长达200余年的海禁后,海运和贸易迅速发展。闽浙、广潮、琼崖、高雷商贾频频到赤坎做生意,“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到了清道光年,逐渐形成繁华商埠。
不少外地人入乡随俗,安家落户,招引同乡聚居,赤坎居民日益增加,住房屋宇不断增多。早期的民居,除简易的茅草房、泥砖屋外,一般土木结构的砖瓦房基本都带有浓厚的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踏跺进宅,面门宽阔,外表堂皇。三开间的一厅两厢,讲究客厅布局,两翼匀称,庄重得体;四合院则注重厢房天井配置严谨,追求屋檐桁梁精致。
由于移民来自不同的地域,他们继承各自传统的文化特点,在外观、构造、装饰等方面加以显示。随着水泥的进口,钢材混凝土的应用,有的还融进时代流行的新特色,因而赤坎的民居风格各异,形式不一,各领风骚,不同程度印记着时代的烙印。
上世纪初,赤坎商贸日趋兴旺,而市区土地稀少,障碍赤坎发展。当时,向东仍是大片海滩,向南船只则可沿海汊直达赤坎水库一带,故有“陈屋港”地名。20年代初,年及50的殷商许爱周,慧眼独具、大胆斥资,与本地商绅合股组建填地公司,把古老渡一带伸入赤坎市区的海港填平,在鸭乸港外另挖一海港作船只驳运使用,使赤坎的面积大幅度扩增,今日的四条“民”字头马路,“民主”、“民生”、“民权”、“民族”就是当年填土的产物。土地资源解决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赤坎一些商贾便开始大兴土木,一批富有南洋热带特色的楼房相继建成,赤坎都市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加上商业发达,交通便利,赤坎成为广东省赫赫有名的商埠。
“三民路”街区是湛江城区唯一的法式建筑群和南粤骑楼式建筑群集中地,是湛江历史文化和近代建筑物的典型代表,是赤坎区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见证着粤西地区清至民国二百多年古代港口商贸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是湛江赤坎最繁荣的商业街区之一。“三民路”街区的法式建筑群和南粤骑楼式建筑群历经近百年风雨沧桑,绝大部分仍然保存较好,对研究和纪念赤坎区的近代发展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有少部分历史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意义的建筑物因年久失修、保护措施跟不上等原因,其原形原状自然损毁较严重,已到不得不进行抢救维修进而保护的地步。
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曾经辉煌的湛江老街,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幸运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也大都蒙尘变得灰暗。记者团采访当天,烈日炎炎下突然暴雨,即便如此,记者们依然兴致勃勃,仔细听博物馆负责人等讲解赤坎古老的故事。
据了解,“三民路”街区最具代表意义的法式建筑群主要有:
位于民族路39号的许爱周宅,典型法式建筑,砖混三层结构,占地面积约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1931年爱国商人许爱周请海外设计师设计,用进口材料建成。曾开办过中央银行,解放后为军分区招待所,后为湛江大学筹建处,今为爱周职业中学校舍。现在该建筑物外表面貌及特色细致结构损坏严重,急需修复。
“三民路”街区骑楼群,总长约1000米,绝大部分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岭南地区的城市商业街市一大特色建筑群,为砖木二层平顶结构,下店上宅,属公房和居民用房。其中民族路13至19号已成为湛江市区集中经营旧家具、珠宝玉器、陶瓷古玩、文房四宝、集邮、金银首饰、古字画、花鸟、茶艺等为主的古文化市场,深受居民和业主的喜爱,但因资金问题,没能统一规划、装裱门面等,进而提升市场品位和改善经营环境。
还有夏村庄园、民权路陈家商铺、和平路中共南路特委联络点旧址、建设旅店、广州湾法国驻军旧址等,它们都见证了那个年代的历史,给后人留下无限回忆。
如夏村庄园,始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具体建设年份不详,原主人情况不祥,建国后,曾是湛江市政府宿舍,后为湛江市国家安全局办公楼,现空闲残损。该建筑是二十世纪初西式风格建筑,对研究二十世纪初湛江市的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整体建筑原貌保持原样,外墙褪色,门窗破烂,墙体上长有小树杂草,原门口已被封起,改为房间。现废弃。
再如,和平路中共南路特委联络点旧址,又名“长发庄”,始建于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是中共南路特委设立的以经商为名而实际是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交通联络站。温焯华、吴有恒、欧初等领导人经常在此召开南路特委所属各县委和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参加的重要会议,部署和指导南路各地的革命斗争。对研究我区革命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外墙灰质有较多脱落,顶层屋檐残破;窗已改为有色玻璃,加设钢筋防盗网。
行经赤坎埠码头旧址时,恰好看到一对新人在拍婚纱照。新郎告诉记者,赤坎这片古街历史悠久,很有纪念意义,所以,选择这里当外景拍摄,希望给新生活增添一些古韵味。
据了解,码头旧址位于赤坎区中山街道办三和居委会民主路西端,始建于明末,民国初期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废止“海禁”令,古码头进入繁旺兴盛时期,从光绪二十五年(1899)至民国初期。1号至8号古码头走向为自东北向南,9号和10号古码头走向为自东南向西,为红砖、青石、玄武石构筑。码头最大宽为9米,最小宽为2.23米,最大长为93米,最小长为16米,总面积为1214.22平方米。石砌台阶最多有55级,级差0.13至0.15米。该古码头是研究赤坎古商埠发展和兴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