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至16日,第二十六届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仪器所(筹)研究员马腾团队展示了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诊断仪器的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IVUS)成像诊断仪器。(受访者供图)
高频超清“双摄”镜头
给心血管拍照诊疗
据介绍,新一代超高频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诊断仪器是国际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超声成像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用于心血管等疾病的检测诊断。
“传统的血管内超声导管只有单个频率,而我们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是,在不到1毫米的介入导管上植入了两个超声换能器,实现双频成像。”研究团队成员洪杰韩介绍道。
洪杰韩向读特新闻记者介绍IVUS仪器。
为什么要采用双频?洪杰韩打比方说:“超声探头就好比摄像头,传统成像系统只有单个摄像头,拍照时难以兼顾成像深度和高清晰度。而我们的系统相当于双摄镜头,一个望远镜,一个放大镜,在临床诊疗中不仅能对病灶看得更全面,还能看得更精准。”
“IVUS的中心工作频率达90兆赫兹,最高频率可达120兆赫兹,为血管内超声介入诊断提供最高频的超声成像能力。同时,其双频设计使得设备能够在单次扫描中,同时获取高分辨率和大深度的血管图像,为临床精准介入诊疗提供了高效、可靠的影像工具。”团队负责人马腾介绍道。
从概念到临床转化
历经9年时间
事实上,这已经是IVUS第二次参展高交会。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IVUS在全国多个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转化。
在临床研究中,马腾团队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的等效性试验设计,目前已完成116例患者的入组。“结果表明,该设备不仅能够获得高分辨与大深度的图像,更在微小病变结构识别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为精准的介入诊疗手术提供全面的腔内影像和功能性指导。”
据马腾介绍,双频IVUS系统及导管满足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同时,90兆赫兹图像的超高分辨率使得薄纤维帽等易损斑块特征得以清晰呈现;双频IVUS的超宽频谱信息为斑块脂质成分的量化分析提供了新可能。此外,该系统在钙化斑块检测方面表现出对钙化边缘细节的更清晰展示,有望提高钙化弧度等定量指标的测量精度。
2015年,马腾首次在IEEE UFFC(《IEEE超声、铁电、频控汇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提出了双频血管内超声的概念。面向血管介入精准诊疗重大需求,马腾团队历经9年时间,攻克了多项传感器与硬件技术瓶颈,最终在血管内超声技术领域成功实现临床转化。
马腾表示,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在设备中集成智能三维重建、脂质成分分析及FFR生理学评估等,探索“All-in-One IVUS”的全超声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分析复杂病变,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全方位的腔内影像学信息和功能性指导。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