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10日,“2024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总营嘉年华”在澳门成功举办,本届追梦营以“湾区一家亲,AI话未来”为主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创作交流平台,共3万名青少年以科技为媒,为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献上了一份特别的“数字贺礼”。
本次“追梦营”活动从6月开始,对粤港澳三地乃至多个内地城市学校开展了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公益性人工智能培训项目,覆盖16个城市,共3000多所中小学,超3万名师生参与,课程学习数量超590万次。
活动由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公室宣传文化部、广东省委统战部、广东省委港澳工作办公室、广东省教育厅、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共同指导,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广东省宋庆龄基金会主办,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承办。活动旨在助力提升下一代数字素养的同时,推动青少年交流交往,相互分享与学习,共同成长、携手逐梦。
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执行会长林迪夫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追梦营能持续推进粤港澳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激发粤港澳青少年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注入后备力量。
广东省委港澳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黄锻炼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的参赛作品不仅体现了粤港澳青少年的创造力,更展现了青少年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对世界未来的思考。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代副局长陈旭伟说,“追梦营”活动将粤港澳学生齐聚一堂,在“湾区一家亲、AI话未来”的活动主题下,深刻感受新一代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也进一步感受到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腾讯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负责人、腾讯用户平台部总经理郑磊表示:“作为扎根于大湾区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腾讯始终秉承‘科技向善’的核心使命,重视青少年科创及数字人才培育,希望为青少年搭建起科技与文化交流的桥梁,用技术降低数字技能的学习门槛,不让任何一个有梦想的孩子掉队。”
精彩作品展少年梦家国情
为响应数字化发展、数字人才培养需要,鼓励青少年以多种数字创作方式走进人工智能, “追梦营”活动特设2D图形化创意编程、3D元梦艺术设计和混元AIGC特色活动三大板块。经过专家对程序设计、主题创意、艺术审美等维度的综合评审,评选出一等奖22名,二等奖29名,三等奖63名。
其中,3D赛道作品《"元"梦深中》以广东省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为蓝本,在“腾讯扣叮-元梦教育版”中还原了深中大桥等标志性建筑,让玩家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桥、岛、隧、水、地下互通”的工程奇迹。作品将历史文化与“跑酷”交互形式相结合,引导玩家在游玩过程中了解近代史有关知识,将科技创意与家国情怀巧妙地融为一体。
混元赛道作品《湾区风华录》由澳门学生黄曼茜创作。画作中,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连接着粤港澳三地,犹如跃出海面的青龙,守护着这片繁荣的土地。岭南特色的建筑、令人垂涎的美食,以及充满活力的画面氛围,共同构成了黄曼茜心中欣欣向荣的大湾区形象,充分展现了澳门新一代青年对祖国和家乡的真挚热爱。
去年,由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和腾讯联合发起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三年计划》,提出在三年时间里在粤港澳三地培训人工智能教师3000名以上,国家级优秀选手300人以上,建立人工智能示范校30所。颁奖仪式上,腾讯互娱青少年业务中心负责人张帅分享了该计划的阶段性成果。目前,腾讯已通过与北大、北师大等专业院校合作,为6227名粤港澳教师开展了46场线上线下公益教师培训活动;粤港澳三地参与扣叮旗下各系列国家级白名单赛事的人数也超过1万人,其中有1700余名选手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有 500余 名选手荣获国家级奖项。
专家热议助推粤港澳数字教育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数字时代教育转型深入探讨,为大湾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考和经验。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课程发展及评核处处长郑锡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监事长、教育数字人推进工作组组长张少刚,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周楠,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尚俊杰等多位专家,就数字教育战略行动的推进情况、数字化教学内容设计、数字素养作为适应未来的核心素养及其与数字创作的关系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研讨。
据悉,自2023年起,经广东省教育厅批示,“广东省粤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梦营”已成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今年是追梦营活动举办的第2年,接下来,在各地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追梦营也将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形式,联合各地教育单位和学校,进一步助力粤港澳三地青少年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数字化素养,助推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及粤港澳三地的科创交流与融合发展。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璐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