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平:让青年人才做深圳先行示范的弄潮儿 | 2024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

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2024-11-02 08:41
收录于专题:深圳人才日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樊建平围绕“让青年人才做深圳先行示范的弄潮儿”的主题,与到场来宾共同探讨未来人才的发展战略。

11月1日,深圳迎来第八个“人才日”。当日下午,以“新知、新质、新生”为主题的2024年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作为本次论坛的首位分享嘉宾,围绕“让青年人才做深圳先行示范的弄潮儿”的主题,与到场来宾共同探讨未来人才的发展战略。

引育并重,加快青年人才培养速度

让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任;采取因事定人和因人定事相结合的策略;在新方向和新领域为青年人才提供千万级的经费支持……论坛现场,樊建平分享了深圳先进院建院构建的一套晋升人力资源体系。该体系在保证公开公平的同时,向青年人才倾斜资源配置,支持末位淘汰,持续激发人才红利,让更多有为青年人才在创新创业的赛道上竞相奔腾,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速度。

樊建平在分享中还表示,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应加快调整人才战略方向,尽快从“以引为主”过渡到“引育并重”,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

樊建平还特别分享了他在科研一线工作的感受。他表示,深圳为提升创新能级,超常规推进高水平科研机构与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打造了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的“梧桐树”,更在人才自主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质的跃升。樊建平强调:“深圳的生动实践充分证明,引育并重的人才战略,是建设人才培养高地的关键所在。”

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潜能活力,办出“一流特色”

深圳在建设一流大学、一流科研机构上跑出了跨越式的“深圳速度”。今年5月,随着教育部正式发函,历时近6年筹建的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批设立。至此,深圳全市高校数量达到17所,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近130家。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高校、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潜能作用?樊建平认为,可以利用特区立法权,为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体制机制提供法律支撑。赋予其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在人才聘用、人才评价、经费管理、成果转化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在人才培养、引才引进和科技创新上的内在潜能活力。

“如今的深圳,不仅能吸引到优质人才,还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卓越的人才。”樊建平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了深圳的创新氛围,以及健全的产业链。他表示,深圳鼓励年轻人创新创业,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深圳还拥有大量高科技企业,使得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产业应用,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此外,樊建平还强调深圳在管理创新上也表现出色。他表示:“管理上的创新,让每所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的。也正因为我们办出了‘一流特色’,所以也提高了大学成为‘一流学府’的可能性。”

深圳人才吸引力不断提升,深理工多措并举谋新篇

深圳的崛起,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今,深圳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吸引着全球越来越多的优质人才汇集于此。

9月发布的《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第七版)》,遴选出了21.7万余名科学家,大致涵盖了各学科排名前2%的科学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高校表现突出,共有数百位科学家和学者入选。而在同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深圳登上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榜单,居全国第二。

活动现场,樊建平分享了深圳理工大学在人才建设方面采取的多项有力措施。据介绍,深圳理工大学通过引入国外资深教授专家,成功移植了国际一流的科教环境。同时,积极吸纳在海外顶尖学府从事一线科研的资深教授及青年才俊,为新专业、新学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樊建平还提到,深圳理工大学过去在脑科学与合成生物学等领域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通过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编辑 薛锦瑜 审读 伊诺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万晖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刘欣怡)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