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下午,市民陈俊国走进石岐街道大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把一面红色锦旗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原来,在社区党委、中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供电部门等多方合力帮助下,陈先生查找并补齐相关历史材料,走完有关审批流程,最终把新能源汽车充电安装在“家门口”。
市民陈俊国(左)把一面红色锦旗送给社区工作人员。受访者供图
15天内落地“家门口”充电桩
今年9月28日,陈先生将使用了10年的燃油汽车置换为新能源汽车。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日常充电需求,购车的同时,他也着手开始申请办理充电桩手续,在这个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
原来,陈先生所在的小区属于老旧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停车区域属于公共停车场,居民只有使用权但无固定停车位。国庆假期期间,他第一时间找到石岐街道大信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志林进行沟通,刘志林了解相关情况后,积极牵头帮助他与各个相关部门咨询、协商。与此同时,陈先生也向12345市长信箱投递了求助信,反馈相关信息。“不到24小时,我就收到了求助信的回复,告知我事情已经落实。”陈俊国说道。
“在还没收到12345反馈前,我们就一直在跟陈先生沟通。”刘志林说,当时是卡在了历史遗留的问题上。“因为房产资料和车房资料有一个历史问题,不在我们社区职能范围。后面,我们通过与供电局、国土局、档案局等单位,主动帮他找齐了相关资料,并且实地考察,最终完成了申报工作。”
10月11日,困扰陈俊国许久的充电桩问题得到完全解决,充电桩也顺利安装在了小区居民们的“家门口”,前后历时不过15天。
充电桩顺利安装在了小区居民的“家门口”。记者 王云 摄
“十来二十块够我跑上一天了”
接受采访时,陈俊国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在充电桩没有落成前,他需要每天凌晨5点起床,到社区最近的公共充电区,充到6点多才又回到家中,8点再继续上班。作为一名年近五旬的销售员,陈俊国坦言,这样的生活节奏有点受不了。
“我每天来回大概需要跑200公里,还要经常跑高速,为了保持安全和满电状态,几乎每天都需要充电。”陈俊国按照之前的燃油车8毛钱一公里来算,一天也要花费160元,现在换成了新能源车,按照每度电6毛钱来算,十来二十块钱电费便足够跑上一天了。
新装的充电桩不仅使陈俊国个人受益,更便利了社区的其他居民。记者看到,社区内目前车位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显得和谐而又安静。“虽然是老旧小区,但是这里的居民都很和睦,遵守规则,我家里的老人也习惯了周边生活,不舍得搬走。”陈俊国高兴地说道,“现在又能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问题,我们住起来就更加舒服了,工作起来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刘志林在接受采访时说,“居委会是最接地气的基层组织,我们始终把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希望能够尽量将问题解决在最基层,成为他们更加信任的‘娘家人’。”
编辑 侯海影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