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香港文化交流“加速”,香港演艺博览深圳日交流活动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丁沁轩/文 记者 何龙/图 梁一航/视频
2024-10-19 20:31
收录于专题:飞阅深圳 | 专题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双向奔赴共谋未来发展

10月19日,香港演艺博览深圳日交流活动举行。香港演艺博览考察团一行来到深圳,座谈、参观,以文会友共商未来。在刚刚过去的10月14日至18日,由香港艺术发展局举办的首届香港演艺博览于香港西九文化区举行,为全世界文艺从业者提供展示平台,拓展演艺市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圳出品原创舞剧《咏春》、深圳文化企业聚橙集团等赴港参展,向中外演艺界展示推介,商讨合作交流。

首届香港演艺博览结束后,10月19日香港演艺博览组团来到深圳交流。

当日上午,香港演艺博览考察团一行首先来到深圳人才公园求贤阁座谈。现场贴心准备了《lonely planet 深圳》《深港联游攻略》《国际友人“深”游指南》《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折页、册子、书籍。考察团成员兴致颇高,翻阅之后,主动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沟通、交流。座谈会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首先系统推介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介绍了即将于2024年年底开放的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创意设计馆)。座谈会的重头戏当属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之首——深圳歌剧院的推介。深圳歌剧院选址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半岛滨海休闲带,融汇山、海、河、港环绕的特色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海禀赋,将建设成“世界级艺术殿堂、大湾区国际文化交流新平台、深圳艺术文化新地标和深圳市民艺术客厅”。考察团一行对包括深圳歌剧院在内的深圳新时代重大文化设施表现出极高兴趣。推介过程中,考察团成员纷纷拿出手机拍摄。

在自由交流环节,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表演艺术中心的Thomas Molyneux感叹说,他非常期待这些重大文化设施。“我甚至都想搬来深圳居住。”作为首届香港演艺博览的参展商,此番是Thomas Molyneux首次来到深圳,他感叹深圳文化艺术产业实力雄厚,能将丰富的艺术精品呈现给深圳市民们。待几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后,他想常来深圳看看。

香港艺术节前行政总监何嘉坤是深圳的“老朋友”。

8月30日至9月7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在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演出12场。何嘉坤亲临现场观看,还参与了《咏春》伦敦“演后谈”和“学术交流会”。她表示,深圳文化建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令她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深圳歌剧院不仅规划了演出场所,还规划了孵化原创作品的基地。“特别好,特别期待。”而说起“深圳原创”,何嘉坤再次点赞《咏春》,“我亲眼见证了《咏春》伦敦演出期间高涨的人气,特别自豪。”

何嘉坤相信,随着深圳歌剧院的落成,深圳原创文艺作品必将“更上层楼”。她还透露,《咏春》将于11月再临香港演出。“我已经提前买好票,很火爆,手慢了就没票了。”而对于深圳、香港双城未来在文化方面的合作,何嘉坤表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如今深港两地市民跨城看展、观演已成趋势,未来,深圳香港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在共创、共建、共演上加强合作。”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亚太表演艺术中心主席高德礼曾在香港工作多年,对深圳亦有深刻了解。他说,自己见证了深圳1980年代以来的巨大发展,印象深刻。“中国是澳大利亚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在经济、创意艺术行业等领域、中澳已经建立了紧密联系。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的文化设施在中国建成、落地,中澳之间将有机会展开更加紧密的合作。”他说,香港与国际接轨较早,深圳拥有新能源、新设施与新战略,又与香港毗邻,未来可期。”

座谈会结束后,考察团一行还游览了深圳人才公园并参观了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宝安滨海文化艺术中心。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 实习生 丁沁轩/文 记者 何龙/图 梁一航/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