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科技”,“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太赛博朋克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2024-10-19 10:3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文体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艺术实践作为心灵的社会行动,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将如何重新界定诗意与存在的边界?艺术,将如何回应这个充满未知的时代?当你希望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来看看这个展览。

开幕现场

10月18日,作为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策划的“艺术+科技”主题系列活动之一,由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主办,雷电所、深圳市数字创意与多媒体行业协会协办的“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展览在关山月美术馆开幕。此次共展出国内11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多媒体作品,涵盖数字艺术、人工智能艺术、互动艺术与交互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这次展览如打开了一扇大门,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在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中,思考技术为人类带来的挑战与可能性。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致辞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俊宇介绍,最近这些年,人工智能日渐在国内成为炙手可热的主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趋势,不仅仅是科技的发展,也呈现这个时代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变化。这种影响力变化不仅作用科技领域,也会左右社会生产、城市发展和文化潮流。引用基辛格的一个观点:技术进步必须与人类价值观和伦理观念相协调。“深圳是一座年轻、开放、包容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此次展览正是结合深圳作为人工智能高科技产业的地域特点,邀请活跃于业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现实的凝视,借由艺术家的敏锐触角,去探索人类、技术与机器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通过展现人工智能系统变化发展精彩纷呈的现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尤其年轻一代对未来的遐想。”

展览现场

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为切入点

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此次展览的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诗与思”给出了一种解读。“诗”与“思”的关系,曾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长期聚焦的问题。前者是诗歌、作诗,广义而言即作品与创作,后者则是思想与运思,两者交会于“语言”,而在今天这个大语言模型的时代中加以考察,别具一番深意。

艺术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现场即兴创作表演

走进展厅,宛如进入科幻大片现场。展览以AIGC、影音现场演出、交互艺术等多维度的创新方式,呈现出一个与深圳这座先锋城市紧密结合的展览空间。这里不仅展示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更通过艺术的语言,探讨技术对人类精神与社会现实的深层次变革。

观众看展

展览不仅展示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更通过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表达,揭示了艺术在不断扩展的现实中如何实现新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再造。无论是UFO媒体实验室对数字世界的思考;还是卢家祺《只有云知道》邀请观者/使用者思考以数据为中心世界观的局限性;或是田晓磊作品以断臂维纳斯雕像为主体构建的多元素的超现实景观,艺术家试图探讨科技在重构多元文化与符号的同时,往往伴随边界的模糊和规则的重塑。

观众看展

艺术与科技的研究成为未来学术研究重点

展览开幕当天,关山月美术馆还结合展览推出美术馆之夜演出活动,邀请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之一“UFO媒体实验室”,结合关山月美术馆展厅空间及现场,制作全新的新媒体光影装置。艺术家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现场即兴创作,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感知的艺术现场体验,并通过艺术家与观众的感官联动,激活新的艺术理念及想象力。

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签约

开幕式上,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签约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基地。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闵罕表示,这次跨媒体艺术学院与关山月美术馆的合作,标志着双方在大学生美育通识教育、美术馆数字化建设与藏品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艺术与教育、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我们期待能为未来的艺术创新带来更多可能。”

观众看展

陈俊宇告诉记者,为了展现深圳这座科技之城的魅力,关山月美术馆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数字馆建设路径,探索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成果斐然。其中,“艺术与科技”项目是关山月美术馆数字美术馆项目建设中的重点部分。该项已列入深圳市十三五规划。艺术与科技的研究,也是未来关山月美术馆发展的重点学术方向。“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能为深圳的观众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并共同见证艺术与科技共舞的未来。”

据悉,此次展览持续到11月20日。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胡蕾/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