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川西汉阳古镇,对这座有千余年历史的小镇印象深刻。据史料记载,汉阳依托其岷江水道和地连“3县9乡”的地域优势,商业繁荣,经济活跃,每逢场(赶集)期,商贾云集于市面,舟船密集于码头,舟子、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生意兴隆,故自古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
我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就逛完了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等八条街道。虽然千年沿袭的楼台亭榭,青砖、木墙、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相互毗邻的四合院和高高的峰火墙,独具特色的吊脚楼,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檐,“井”字形的街道让我不停地拍照,但总感觉人气不旺。留守古镇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他们卖点蔬菜水果,开小饭馆,在老茶馆喝茶,打“贰柒肆”(流行于四川乐山地区的一种纸牌,因有着其特有的本土特色,被列入乐山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得其乐。
这次来到汉阳古镇,人气最旺的仍是“汉阳第一家——汉阳棒棒鸡”餐馆。几家老茶馆里三五成群的老年人在喝茶、打牌。当我来到盐关街时,看见新开了一家章福记咖啡果茶店。咖啡果茶店在城市并不稀罕,但在汉阳古镇,却是唯一的一家,有一种时尚的感觉。一对年轻男女正在店里忙碌着,门口摆着几张小木桌和竹椅,还有一对躺椅,有几个年轻游客在喝咖啡。我要了一杯冰糖雪梨柠檬茶,和女店主聊了起来。
作者(中)与咖啡馆主人合影。(邓友权供图)
女店主名叫章玮,五官清秀,皮肤白净,披肩长发,温婉可人。问她为何在古镇开咖啡店?她说:“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汉阳人,虽然年轻时当兵离开了家乡,但转业后就在汉阳河对面安了家,因为汉阳有他的兄弟姐妹,还有儿时的伙伴。父亲从我们小的时候,就教导我们兄妹两个,说汉阳是我们的根。”
章玮笑道:“ 打记事,每逢赶场天,我们都会随着母亲坐船横渡到汉阳赶场。那时候买日常用品、买衣服都是来汉阳。包括汉阳的照相馆,也是我们拍照必去的地方。母亲偶尔还带着我们赶场下馆子,吃个抄手或豆花饭那是特别开心的事情,所以汉阳坝也承载着我的童年的欢乐时光。”
她给游客做了一杯拿铁咖啡后接着说:“长大后我在深圳、成都、乐山都工作过,每逢节日回来走亲戚,都必须上街逛逛,看着曾经热闹的供销社、照相馆、杆秤铺、铁匠铺等,就会想起儿时古镇的繁华,看着熟悉的街道、熟悉的老房子,心里就禁不住感慨万千。”
我和章玮交谈时,她旁边那位高大魁梧的小伙子时不时朝我友善地微笑。我问章玮:“他是你的男朋友吗?”章玮笑道:“他是我爱人宝力格,是内蒙古人,在成都、乐山等地做装修设计工作。这些年我们每天面对繁忙的工作与忙碌的生活,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到汉阳,呼吸着古镇的空气,享受着古镇的乡情。在外面奔波久了,更喜欢乡村的淳朴与宁静。我俩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回乡创业,把老街上的老房子改造一下,做一间有特色的‘咖啡·养生果茶店’,为古镇增添一份时尚,也能让游客多一种选择。”
我环视咖啡果茶店的装饰,简约、雅致、温馨,章玮指着室内说:“今年五月我们准备工具、材料,开始亲手装修打造,小到每一个螺丝、木板,大到每一件家具,都细致构思,亲力亲为,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装修终于完工。再通过学习与改进,最终有了汉阳特色的咖啡养生果茶等系列饮品,并取名‘章福记咖啡•果茶店’。‘章’取姓,我是‘福’字辈,这就是店名的由来。经过短暂时间的营业,受到游客、镇上居民的肯定与好评。这是对我们经营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回乡创业的认可。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异乡打工青年回乡创业,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更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宝力格插话道:“我虽然是外省人,但对汉阳镇却充满感情,我觉得这里的乡亲们对人好亲切,我‘上门’到这里,各方面没有一点距离感,我很乐意和妻子一起经营好这个店。”
我听后很是感动,为章玮和丈夫不忘家乡的情怀,更为他们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家乡虽然还并不富裕与光鲜,但年轻一代不应该远离,而应该用自己的文化和见识,还有辛勤的双手,让它旧貌换新颜。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