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光看看老深圳。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的“崭新城市 精彩演绎——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深圳图片展”中,一张老照片引起了深圳人的共鸣。那就是由本土著名摄影师郑中健拍摄于1960年的深圳文化地标——《深圳戏院》。在这张照片里,大门前六柱回廊及房顶的五星红旗气派壮观。深圳戏院见证了深圳的发展和变迁,承载着深圳人的文化记忆,也为深港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桥梁。
作为深圳历史最悠久的戏院之一,深圳戏院坐落于罗湖区东门老街口。1960年开业,1301个座位。深圳戏院是当时宝安县(深圳市前身)唯一的剧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设有贵宾厅和空调的剧场。
1960年的深圳戏院。郑中健 摄
“当时我们的最高精神享受就是去深圳戏院看一回表演。5块钱一张票,占四分之一的工资,什么都不买了,就看戏!”曾有老深圳人这样说道。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深圳戏院经常爆满,承载的是深圳市民对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向往。
如今的深圳戏院。
深圳戏院开业之后除了放映普通电影和宽银幕电影之外,还演出戏剧,比如粤剧、话剧等。数据显示,仅1960年-1965年,深圳戏院就接待了42个有国际演出水平的文艺剧院(团)的演出,上演过芭蕾舞、话剧、歌剧、京剧、黄梅戏等精彩剧目。
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深圳戏院像磁铁般不仅吸引着深圳人,也一度吸引众多香港同胞前来观瞻。深圳戏院、深圳市粤剧团总经理周昊告诉记者,深圳戏院开业当天,广东粤剧院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红线女夫妇莅临深圳戏院演出古装粤剧《搜书院》,引起轰动。这不仅拉开了深圳文艺大舞台的帷幕,也吸引了大量香港同胞来深观看演出。
因为深港渊源,深圳戏院也成为港人欣赏内地名家演出的佳地。香港同胞来深圳戏院看戏的路线往往是这样的:他们通常上午从红磡坐火车到宝安县看演出,下午购买宝安县特产回香港。深圳戏院成为他们来深圳“必打卡地”。
由于毗邻香港,深圳戏院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场域。据记载,在博雅画廊曾经有个站点,由专车接送往来罗湖桥的华人华侨,人们就为来深圳戏院看场戏。那时候,每个周末的深圳戏院都座无虚席。
1997年,深圳戏院进行合建翻新,迎来了国内外知名剧团剧目,为深圳市民带来一场又一场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来这里看剧听戏,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伴随着深圳与香港之间交通的便利,深圳与香港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流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香港的戏曲团体也来深圳戏院演出。周昊介绍说,香港有200多个粤剧曲艺社,自2023年开始陆续到深圳戏院来举办各种民间的粤剧艺术活动,深圳戏院依靠专业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香港、澳门甚至海外同胞来深举办粤剧唱曲表演。
正如周昊所言,深圳戏院不仅为深圳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繁荣了深圳的文艺舞台,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而且这里也汇聚着香港同胞的热情,书写着“深港一家亲,同承一脉情”的动人故事。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王雯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