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中山民生发生哪些巨变?

中山+ 中山日报
2024-09-27 09:50
收录于专题:中山新闻
摘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人民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中山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城乡面貌日渐日新,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享受改革成果,生活更加幸福。

居民收入:
比全国人均水平高59.1%

2023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379元,比全省人均水平高26.5%,比全国人均水平高59.1%,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第6位,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5位。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在全省排第6位,农村居民收入在全省排第2位。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4167元,是1996年的7.7倍。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1586元,是1996年的14.1倍,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基本同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2.10缩小到2023年的1.45,处于全国前列。

居民消费:
支出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

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366元,是1996年的6.0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14元,是1996年的7.4倍。城乡居民在食品、衣着、生活用品、交通通信、居住等项目支出均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3 1996—2023年中山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单位:元,%)

从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看,2023年中山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4.0%,比1996年下降14.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85年下降25.5个百分点。中山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而食品以外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这反映了居民生活消费品质日益提高。

教育投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从加强和发展基础教育、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起步,到逐步创建高等教育、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教育优质化和均衡化发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变。

19792023年中山主要类别学校专任教师数(单位:人)

这体现在教育投入不断增加。1979年市级财政拨款为549万元,1989年增至4496万元,1993年首次超过1亿元,2006年首次超过10亿元。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96.2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0.7%。

1979—2023年中山主要类别学校在校学生数(单位:人)

教育师资力量不断增强。1978年,全市有高中专任教师不足万人;2023年,全市专任教师人数达到4.8万人。

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33所。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9.0%,普通高考录取率96.9%。多年来,中山高考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一本录取率均居全省前列,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医疗服务:
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深化改革和能力建设为动力,持续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19782023年中山病床床位情况(单位∶

2023年,中山财政投入卫生健康事业支出达38.08亿元,较2019年增长42.2%。2023年,中山全市卫生机构1517个,达到二甲及以上标准的镇街公立医院13家,占总数的61.9%。2023年市域内住院率已达到97.5%,全省排名从2022年的第8名跃升至第4名,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市”。

19782023年中山卫生技术人员情况(单位∶人)

基层医疗建设不断推进。2023年,中山二级医疗机构向下转诊患者人次位列全省首位。三乡镇入选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全市23家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100%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其中7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

居民就业:
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6成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不断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居民就业渠道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1991—2023年中山常住人口与就业人口对比图

1949年中山户籍人口59.90万人,经济以农业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就业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户籍人口100.87万人,就业人口为52.0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各类经济主体繁荣发展,新业态、新岗位不断涌现,为促进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逐年加强,中山就业渠道迅速拓宽,1979年中山就业人口为51.19万人,2012年增至220.99万人,就业总量增加169.80万人。

1979—202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趋势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先后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出台并落地“促进就业九条”等帮扶政策,率先建成“市—镇—村”三级零工市场和就业驿站,2023年累计已建成运营24个零工市场和23个就业驿站,将就业服务延伸到“家门口”。2023年末,中山常住人口为445.82万人,就业人口为268.67万人,就业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0.3%。

社会保障:
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健全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推进福利事业社会化,积极推动慈善事业,博爱精神美名扬。

2000—2023年中山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单位:人次)

2023年参加养老保险203.7万人,参加医疗保险199.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97.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69.5万人,较2000年分别增长5.4倍、15.0倍、8.4倍、2.9倍。2012年中山开始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逐年递升;2024年,我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225元,高于省最低标准要求14%。

1988—2023年中山慈善万人行筹款情况(单位:万元)

扶弱助困工作扎实推进。1990年,中山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仅有1家,社会福利院床位数65张。2023年,全市备案养老机构33家(其中公办21家,民办12家),登记床位3753张(其中护理型床位2901张,占比达77.29%),入住老人2151人,入住率57.3%。中山还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站)294个,香山长者饭堂服务点(助餐点)达327个,实现全市288个村(社区)服务全覆盖。2024年1至6月累计提供助餐服务56.2万人次。

基础设施:
公路总里程已达2853.3公里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中山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交通网络,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全面实施“东承、西接、南联、北融”一体化融合发展大战略,打造内通外联的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公路交通网建设持续提速。

2000年—2023年中山公路里程(单位:公里)

1979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345.4公里,全市只有5.3公里水泥路面和40公里沥青路,乡村道路基本上是“羊肠小道”,全市有3个镇区因水道隔绝不能直接通车。2023年,中山公路总里程已达2853.3公里,高速公路272公里,桥梁1644座。2024年6月30日,历时七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试运营,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2000年—2023年中山公共汽车运营车辆总数

同时,中山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不断优化营运线路,强化出行服务保障,不断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性和便捷性。2023年,中山旅客运输总量651.1万人,旅客运输周转量6.2亿人公里。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中山日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