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500多位在深圳高校!深圳迈向“科学家之城”

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2024-09-23 16:57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在这17所高校中,资历最“老”的深圳大学去年才过不惑之年,其近三年上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人数稳步增加

衡量一位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以及一座城市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权威指标之一。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第7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Stanford University Top 2% Scientists List 2024),榜单共选出217098名科学家,其中中国有10687名科学家入选,占4.92%。

据读特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该榜单上,深圳数百人入选,其中超过500人来自高校。高校资源一度被认为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短板。现如今,年轻的高校队伍,群星闪耀,展现出初升红日的态势。

近年来,深圳这座“科技之城”,除了保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优势,提升创新后端成果“密度”,更强化了由科学家群体带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广种奇收”,提升原始创新前端“浓度”。深圳,是“科技之城”,更是“科学家之城”。

根据相关媒体的梳理,国内入选的部分专家名单如上。图源:深圳特区报

正是群星闪耀时,深圳高校上榜人数占比超80%

在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的数百位深圳科学家中,深圳大学(243人)、南方科技大学(193人)的表现最为亮眼。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超50人入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有38人入选,深圳理工大学有33人入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有8人入选,深圳技术大学有14人入选。来自高校的上榜科学家超过了500人。

今年3月,同样是由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中,深圳高校同样表现抢眼——深圳共有207名学者上榜,其中182位来自深圳10所高校,占比87.9%。

深圳的高校资源一度被视为其发展的短板。2012年,深圳高校数量刚突破“10”的大关。近年来,随着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的筹建与招生,南方科技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学校的崛起与跃升,深圳正快马加鞭跑出属于深圳的高等教育“加速度”。

2023年,深圳高校数量达到15所,而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深圳把这一数字提升至17所。今年5月,深圳理工大学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复设立,成为继南方科技大学后,深圳的又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这17所高校中,资历最“老”的深圳大学去年才过“不惑之年”,其近三年上榜“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人数稳步增加:2022年上榜160人、2023年上榜188人,今年上榜达到233人,超过十多所985、211高校,可谓“群星闪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高校近年来硕果累累。今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选结果,深圳25个通用项目和1个人选获奖,总获奖数创历年新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参与完成的项目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今年8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项目评审结果,深圳高校整体成绩喜人:首批获资助1051项,资助经费达52652.35万元,立项率为16.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2个百分点,充分彰显了深圳高等院校基础研究能力的大幅提升,同时也昭示了深圳科创生态的底座越发强健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中,深圳各类科研院所和医院同样表现不俗。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人入选。此外,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儿童医院等单位也有多人入选。

深圳迈向“科学家之城”,是进行时更是未来式

深圳高校何以成为科学家聚集的“富矿”?喜人的数据之下,是近年来深圳高校不断引入、培养高端科研人才的努力,以及高校创新发展路径的探索。

读特新闻记者在南方科技大学的官网看到,南科大已签约引进教师约1400人,其中包括院士61人,国际会士71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50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2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8人,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而去年刚过完40岁生日的深圳大学,集聚了“两院”院士26人、发达国家院士30人。

伴随顶尖科学家而来的,是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又进一步为吸引人才扎根肥沃了土壤。根据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深圳大学有39个学科上榜,其中纳米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2个学科进入世界50强,电子电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20个学科进入全球百强。南方科技大学有31个学科上榜。此外,深圳大学有19个学科、南方科技大学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除高校本身的人才建设外,近年来,深圳还探索出高校之间资源开放共享、科教紧密互动的创新模式。

聚集了深圳近半数高校、半数以上全职院士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下简称“科教城”)于2022年11月宣告成立“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推动区域内高校课程互选、师资互聘、重大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位于科教城北面的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区域内拥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两所高校,运营和在建的重大创新载体超过20个。在业内人士看来,依托于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未来科教城和光明科学城将实现深层次互动,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2023年,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发布了一份《2023理想之城》报告。报告显示,深圳在20个全球主要城市中,位列“科学家们心目中科技创新理想城市”第二位,仅次于新加坡。这份报告提到,15%的受访科学家将“拥有大量富有活力的青年科学家”视为选择常驻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

城市的创新氛围吸引科学家,而科学家们的集聚将像“滚雪球”一般,吸引越来越多高水平的人才“筑巢”。对深圳而言,如何建设世界科学家向往之城、理想之地,是新命题也是必答题,深圳迈向“科学家之城”,是进行时更是未来式。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李旖露)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