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区:五载耕耘谱新篇 枝繁叶茂正当时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丁庆林/图
2024-09-19 08: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金秋时节,齐鲁大地万象新。

视频: 深圳特区报记者丁庆林  李斌  石曹安 骆佩玲

金秋时节,齐鲁大地万象新。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旨在更好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山东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是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发展海洋经济,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

山东自贸试验区包括济南自贸片区、青岛自贸片区、烟台自贸片区。其中青岛自贸片区是山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试点任务最集中的片区。不久前,山东自贸试验区迎来五周年,“试验田”里硕果满枝。“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自贸区创新发展调研行”采访报道组来到人杰地灵的山东,实地探访在齐鲁大地上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面貌和新成果。

中国自贸行采访组在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管委会采访

以创新为引擎 落地一批引领性创新成果

山东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交出五周年亮眼“成绩单”——总体方案112项试点任务已全部实施,深化改革创新方案实施率超过70%。2项改革试点经验、5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推广,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数量达183个,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居第五批自贸试验区前列,有效发挥了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据统计,五年来,山东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新增市场主体年均分别增长17%、20.6%、15.8%。

“试验田”上枝繁叶茂,一批批制度创新的“果实”正化为饱满的“种子”撒向齐鲁大地。从“东西联动”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牵头成立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实现480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到“南北联动”对接国家自贸港战略,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签署联动创新框架协议,再到“产业联动”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以17个省级联动创新区为载体,聚焦医养健康、国际贸易、海洋经济三个产业,推动制度联动、政策互惠、平台共享,山东自贸试验区不断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积极探索,步履不停。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自由贸易+深化改革,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青岛片区未来发展将更加令人瞩目

此外,山东自贸试验区还不断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济南自贸片区在金融创新领域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青岛自贸片区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强化创新,探索形成326项具有青岛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等79项获国家和省级认可、推广,具有全国首创价值的创新举措占比51%;烟台自贸片区在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样板区”方面持续发力,推出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384项。

科技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山东自贸试验区发展蓝图中,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处于显著位置。而在海洋科研、海洋国际合作等方面,青岛自贸片区扮演着重要角色。

深圳的华大基因公司在青岛自贸片区建立华大智造科技公司和国家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于全球第一

青岛自贸片区工委委员、管委副主任王莉介绍,青岛自贸片区于2019年8月由国务院批复成立,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国家赋予的106项试点任务全面落实,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功能持续提升,在全国自贸片区中有效稳固了第一梯队位置。

现代海洋作为重点产业之一,发展迅速,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位居全球第一,对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近30%,全国贡献度近50%;组建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目前已与国内外430余个科研院所开展1400多项合作。

采访组见证了青岛海洋研究成果取得的一项新突破。9月5日,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举行了“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项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库建设及应用成果联合发布会。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数据库成果和全球海洋微生物功能基因资源挖掘研究成果发布。就在前一天,这项重磅研究成果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记者了解到,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大学等共同构建了目前全球最完整海洋微生物基因数据库The Global Ocean Microbiome Catalogue(GOMC),并从中发现大量有应用潜力的基因资源。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组数据库,是欧美发达国家海洋基因组数据库——Tara Ocean的3倍、蛋白序列库的60倍。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范广益告诉记者,开展“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是纳入商务部《自贸试验区重点工作清单(2023-2025年)》的工作任务。此次发布的研究成果是“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任务第一年的重要成果。自2023年10月启动以来,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牵头完成310余种海洋生物测序基因测序工作。未来,项目还将开展鱼类基因组研究、重要水产种质研究等。

乘“数”而上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港口的高质量发展体现着我国在全球贸易版图中的硬核力量,并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突破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首破3000万标准箱,规模分别位居世界第四位和第五位,彰显了青岛港在中国北方乃至整个东北亚的枢纽地位。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服务自贸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把青岛打造成为“四新经济”城市

吞吐量数据的背后,折射出港口生产方式的转变。一年装卸3000万个集装箱,相当于平均每秒吞吐近1个标准箱,是一件需要超级运算和科学调配的工作。港口繁忙有序,码头“吞吐”有方,这背后离不开数字化码头建设。

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前湾港区南岸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看到现场一派繁忙景象——200多条航线在此交汇,蓝色的桥吊从船上抓取集装箱,自动导引车载着集装箱忙碌穿梭,轨道吊在堆场往来运输,码头上设备分外忙碌却不见一人。

青岛自贸片区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领先,是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的自动化码头

作为一座打造港口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码头,2023年,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研发建设领域实现新突破,拥有了完全自主可控的整套解决方案。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操作部副经理王吉升告诉记者,科技创新是青岛港的灵魂所在。码头从规划设计到建成运营,全部通过自主研发完成,取得了自动化码头总平面布局及详细设计、自动化码头业务流程体系等“五项突破”和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A-TOS、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大型机械“一键锚定”、全球首个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等“十大创新”。

王吉升介绍,2024年,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实现了每百米岸线年吞吐量达到32万标准箱,装卸效率十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我们将不断突破,勇往直前,期待以更快速度第十一次刷新世界纪录”。

编辑 王雯 审读 冯思颖 二审 李璐 三审 吴德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文 丁庆林/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