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中才有一个人血型相配!因为自己的血型比“熊猫血”还稀有,夏先生(化名)做个切脾手术,等待了4个月才在深圳市血液中心的不懈努力下勉强“攒”够血。9月5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第二附属医院)手术团队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巨脾切除手术,术中几乎没有出血,甚至连一块纱布都没用。术后夏先生恢复良好,将于近期出院。
地贫输血20年 配血难度超“熊猫血”
2004年,夏先生来到深圳打工,在大城市的医院里,他第一次知道了自己从小皮肤蜡黄、浑身无力的原因——他患有Beta型地中海贫血。
当年,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一旦发生溶血,夏先生只能输血治疗,就这么输了19年。2023年,夏先生准备做一个小手术,术前他再一次输血提升血红蛋白,可这一次,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不适。
进一步检查之后,一个噩耗传来:由于长期输血,现在夏先生体内共有抗-C、抗-e,抗-Jka和抗M四种血型同种抗体,只能输注O型ccEE Jk(a-) M(-)的血液,而这种血型在人群中的出现频率低于千分之一,比熊猫血更加稀有。
手术作罢后,夏先生出院了。几个月后的2024年,他再度因血红蛋白降低住院,这一次,医生建议他切除脾脏。
深圳市三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孟景晔介绍,由于红细胞的异常,夏先生的脾脏已经肿大到正常人十几倍大小,而这样的巨脾,又会反过来破坏红细胞,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在查阅相关资料以后,2024年5月,夏先生转入了深圳市三医院。可是此时,他的血红蛋白为48克/升,属于重度贫血,远达不到手术要求(70克/升);这类手术需要提前备血8-10个单位,可他太难配血了。深圳市三医院输血科负责人杨燕表示,一般40-50袋血能配到一袋就已经算是很难配了,夏先生需要1000袋才能配到一袋合适的血。
杨燕立即联络了深圳市血液中心,血液中心非常关注夏先生的情况,经多次配血及沟通后决定采用冰冻红细胞为他储存血液。经过持续不懈地努力,4个月后,血液中心为夏先生攒够了9个单位约1800余毫升血液,共计5袋。
术中几乎没出血 通力合作杜绝意外发生
在血液内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夏先生的血红蛋白升至50克/升,此后他转入了肝胆外科。但因为病情危重,夏先生还需要输血治疗才能达到手术麻醉要求。
术前3天的多学科讨论中,肝病医学中心排除了肝病导致的脾肿大,多个学科合作,为这台手术做了充分准备。杨燕建议不要一次性将这5袋血液输注完,而是分次输注:在术前输注2袋以达到麻醉要求,术中输注2袋血液,同时准备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还有1袋放入库中以防术后发生意外情况。
术前输血治疗后,所剩的血液还有5.5个单位,约1100余毫升,共计3袋。深圳市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志伟介绍,腔镜下的脾脏切除手术,出血几百到一千毫升也比较常见,血液中心仅有5.5个单位备血理论上来讲也是不安全的。可是此时,夏先生的病情已经很严重,如果不进行手术,他将会因贫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李志伟表示:“我们的团队累计已经做了超过4000例脾脏切除手术,目前绝大部分都可以把术中出血控制在100毫升以内,不需要输血;这个患者的手术绝不能有任何失误,因为没有更多血,每个环节的出血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最终,手术在9月5日顺利进行。术中,李志伟特意放慢了手术速度,加倍小心谨慎,以求让每个操作都更稳妥、更安全,3个小时后,那颗大于正常人十几倍的脾脏被切除,手术团队还回收了脾脏中的约300毫升血液。“我们最后做到了术中几乎没有出血,连一块纱布都没有用,手套上的血迹都几乎看不见,手术很完美。”
夏先生术后没有另外出血,恢复顺利,将于近期出院。李志伟和杨燕表示,夏先生的手术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环节的通力合作,离不开患者的信任和医院与血液中心的密切配合。夏先生表示,自己术后感觉脸色红润了很多,人也有力气、有精神了,感谢医院以及血液中心为了救治自己做出的努力,也很感谢无偿献血者的无私奉献。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王湛